文章精选每日1000字娱乐圈

爱因斯坦的三段爱情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221人  e12644a39aa7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女人们就像小卫星绕着行星一样,在他身边转来转去。还有人说,他能打开世界上三分之一女人的心扉。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说,“爱因斯坦对女人的态度,是他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他喜欢女性,也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但他的底线很明确,那就是丝毫不能影响自己的工作,他的首要目标还是科学研究,任何事只要影响这一目标,他就会立即停止,回到自己的世界。

一,中学初恋,爱上房东的女儿

现在一提起爱因斯坦,人们脑海中立即就会浮现出一个乱发飞扬、目光睿智、衣衫不整的可爱老头形象。其实,年轻时的爱因斯坦,那是相当的帅。从中学时起,爱因斯坦同学就深受女孩子的欢迎,他也喜欢与女孩说笑,动不动就写几行调情的“打油诗”。

每个人都有一段最美好的记忆。爱因斯坦的这段记忆应该是在阿劳中学开始的。在那里,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馨的亲情和友情,开始了他的初恋。

那是1895年到 1896 年的一年时光,爱因斯坦就读于阿劳中学,寄住在温特勒家。这是一个大家庭,温特勒夫妇有 7 个孩子。女主人罗莎被爱因斯坦称为“妈咪”,女儿玛丽成为了爱因斯坦的初恋女友。

玛丽是一位小学老师。她俊俏大方,他睿智英俊;她温柔善良,他率真热情;她喜欢弹钢琴,他喜欢拉小提琴……温馨和谐,情窦初开,互相欣赏,爱情的种子发芽了。

这场懵懂的早恋,不仅来得很冲动,而且进行得很轰动,甚至得到了双方家长的热烈支持,尤其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她对玛丽做自己儿媳这件事儿满怀期待,这从爱因斯坦已知的第一封情书就看得出来:

亲爱的小宝贝:

非常感谢您令人心醉的信,亲爱的心上人,它使我无限幸福。能把这么一张小纸按在心坎上,真是妙不可言……我的妈妈还根本不认识您,就把您锁在了她心中。我只让她看了两封您那逗人喜爱的信……

两人虽见不着面,但书来信往,阅读对方的情话,成了他们最渴望和幸福的事。到了节假日,河边、草地、田野、树林……到处都是他们的快乐天堂。他称她为“我的小天使”,她叫他为“我亲爱的大哲学家”。

1896年秋天,爱因斯坦顺利通过了他在阿劳中学的毕业考试,也是在这一年,17 岁的爱因斯坦移居到苏黎世,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初恋,一下子变得遥远起来。

到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之初,爱因斯坦就在信里告诉玛丽:咱俩不要再书来信往了。玛丽没明白,因为她还在热恋之中。

面对玛丽的火热,感情已经沉寂下来的爱因斯坦有点儿招架不住了,他不再给玛丽回信。爱情就像海潮,要来挡不住,要走也留不住。当对方的心海不再为你泛起波澜时,任你怎么扑腾,那朵涟漪也会在你精疲力尽时消逝无踪。

分手后,爱因斯坦承认,这是他的错,是由于自己太年轻,太不体谅玛丽的感情。

二,大学恋爱,走入第一段婚姻

米列娃·玛丽奇,一个沉默寡言的塞尔维亚姑娘,爱因斯坦的同级生。她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每当爱因斯坦神采飞扬地发表学术观点时,她总是最忠实的听众。

米列娃是家中的长女,也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雄心勃勃的父亲希望女儿能成为学术界的明星,千方百计地让她上好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米列娃终于考上了苏黎世联邦工学院。

也许米列娃是第一个能和爱因斯坦探讨物理和数学问题的女性,所以,爱因斯坦对她渐生好感。

爱情的分子开始在空气中弥漫,那是上大学的第二年夏天,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相约去徒步旅行。到了秋天,米列娃发现,她对爱因斯坦的感觉让她“有些惴惴不安”。

1898年 4 月,米列娃从海德堡大学回到了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搬到爱因斯坦的住处附近。这时,他们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从那时起,爱因斯坦就和米列娃经常出双入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越靠越近的身影。

剧情的发展就像你猜到的那样。不管怎样,19岁的爱因斯坦与快 23 岁的米列娃恋爱了。 爱因斯坦对米列娃的称呼,也从“尊敬的小姐”变成了“亲爱的洋娃娃”。在科学上的共振共鸣,让他们感到彼此深入到了对方的灵魂深处。

1901年7月底,米列娃 正准备补考,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对此时的她来说,并不是好事,果然,这次考试又没通过,分数和一年前一样,满腔雄心壮志顿时化为泡影。于是她只好放弃理想,回老家生孩子去了。

1903年 1 月 6 日,在哥们的帮助下,克拉姆街 49 号 2 楼公寓被布置一新,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了,证婚人是索洛文和哈比希特。和多数新婚夫妇一样,他们很是甜蜜了一阵子, 也和多数婚姻一样,他们只是甜蜜了一阵子。

米列娃没有实现成为一个好学者的理想,上学时,她跟爱因斯坦谈恋爱,影响了学习两次考试失败,没能拿到文凭,成了一名典型的早恋、未婚先孕、学业半途而废的女人。

婚后,她一方面觉得嫁给爱因斯坦这个“喜欢空想的人”,做一个庸俗的家庭主妇太委屈了;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恐惧失去爱因斯坦。

不可避免地,他们的感情裂缝越来越大。可以想见,米列娃的抱怨声夹杂在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中,偶尔,沉思中的爱因斯坦冷不丁就会听见幽幽的一句:“你还爱我吗?”而他一转头,看到的是一双怨愤的眼睛。战争升级,双方都心力交瘁。

三,婚外恋情,娶了表姐爱尔莎

1912年,爱因斯坦去了趟柏林。这趟出行,挖空了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婚姻危楼的墙脚。

在柏林,爱因斯坦见到了他的表姐艾尔莎,其实也可以是堂姐。因为两人的父亲是嫡堂兄弟,两人的母亲则是亲姐妹。艾尔莎大爱因斯坦3岁,他们是小时候的玩伴,这次重逢时,艾尔莎离婚了,跟父母同住,带着女儿马戈特和伊尔莎。

从那时的审美观来说,艾尔莎要比米列娃好看些,但世俗气也更浓一些。爱因斯坦对米列娃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并非对女人没有兴趣。到柏林后,他先是跟艾尔莎的妹妹调了几次情,后来感到,还是艾尔莎更适合自己。

多年来不幸福的婚姻粉碎了他对家的浪漫幻想。现在,他需要的是多年来没有的支持、关爱和慰藉。而这些,一个俗气的女人就可以做到。而艾尔莎愿意也能够提供这一切。

爱因斯坦从柏林回到布拉格后,艾尔莎立即写了一封信到他的办公室,并且建议两人保持秘密联系——摆明了是要搞婚外恋的节奏啊。而爱因斯坦的心早就不在米列娃身上了,所以他愿意配合这个秘密联系。于是,二人开始书来信往,搞起了异地恋。

这个时候,米列娃对布拉格越来越不满,这里的人虚伪,环境也差,煤烟太重……丈夫也不好,只关心科学,对家里不管不顾。她给好友写信抱怨:“他不知疲倦地搞研究,他纯粹就是为它们而活着的……在他眼里,我们不重要,处于次要地位。”

1919年 2 月 14 日,情人节,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取得了离婚判决书,约定爱因斯坦将来的诺贝尔奖金归米列娃。后来,可怜的米列娃在苏黎世度过了她郁郁寡欢的余生,于 1948 年去世。

1919年 6 月 2 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结婚。

这一年,爱因斯坦40岁,艾尔莎 43 岁。小爱变成了老爱。爱因斯坦和艾尔莎之间没有激情、也没有思想共鸣,只是两个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各得其所。事实证明,这种婚姻也没什么不好。

婚后,爱因斯坦稀里糊涂、乱糟糟的家庭生活终结了。艾尔莎虽然不懂科学,但很能干:说得一口好法语,英语也相当流利,管理资金、料理家务、照顾爱因斯坦,样样拿手。可以说,她一人担任起了爱因斯坦妻子和母亲两个角色。

虽然老爱和艾尔莎没什么共同语言,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婚姻生活过得还挺幸福和睦,有一天,一位老朋友来爱因斯坦家闲聊,问道:“你和艾尔莎从不吵架,有什么秘诀吗?”老爱含笑答曰:“自从结婚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家中大事由我决定,小事由她做主,各司其职,无须争吵。”想了一会儿,他又说:“不过回想起来,我们过了这么多年,家中居然从未发生过什么大事。”

从最初全凭感觉的浪漫,到寻找共同语言的成长,再到现实需要的成熟,爱因斯坦的爱情三部曲经历了每个人走过的寻常又坎坷的道路。

——摘自刘继军《爱因斯坦:想象颠覆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