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与创造

与爱同行之”好孩子”

2019-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聪杰心理顾问工作室

用冰山隐喻解读”好孩子”现象

最近一些日子,无论是日常生活、在本地讲课、到外地讲课、做个案咨询,都接触和提到”好孩子”,让我深有感触,或许,我自己曾经就是个标准、可以说是卓越的”好孩子”吧,顺着心理学的吸引力法则,我会吸引”好孩子”到我身边,尤其是我成为心理咨询师后……

无独有偶,今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和孩子以前的一位班主任和他的儿子,一起共进午餐,席间,他们父子俩的互动,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典型培养”好孩子”家庭:父母都对孩子有不低的期待,带着这些期待,无意识的替孩子决定、做一些事,结果是孩子事事都需要父母汇报,即使孩子已经是大二的学生,即将走进大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讲的一个故事:有天,父亲给孩子一张某商场的消费卡,让孩子去买衣服,目的是把卡里的余额消费完,孩子很认真地在商场逛了两个多小时,终于选中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只是他去刷卡的时候,商场工作人员告知卡不能用,随即孩子给父亲打电话,告知情况,父亲建议咨询另外一家商场是否可以消费,孩子照办,结果还是不能消费,孩子有些失望,再次联系父亲,父亲告知回家吧,放下电话,孩子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心里特别想要那件衣服,于是,又给父亲打电话告知父亲自己想买,父亲说,我给你打钱吧!孩子说不用,我有。故事说到这里,孩子的情绪是低落的,语气里有委屈、抱怨,表情也是……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孩子的内在冰山,看看在这个故事里,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

1.水面上的故事、行为:按照父亲的要求,用父亲给的消费卡买衣服;

水面下的部分:

2.孩子的应对方式:讨好、指责、超理智;

3.感受:委屈、沮丧、生气、愤怒……

4.观点:我已经成年,我可以为自己做主,不需要你们安排我做事;

5.期待:孩子期待父亲给与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父亲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建议做事;孩子对自己的期待:期待自己可以和父亲好好沟通;

6.渴望层面:孩子被父亲认可、接纳、相信等渴望没有被满足;

今晚,在线支持一位大四的学生,求助原因:考研有压力,没有目标,希望给与职业规划的支持,一个多小时的互动,有一个”好孩子”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孩子的无力感,目标感不清晰等状态,和他父母的要求和包办有很大的关联,当当事人看到这些,轻松了很多,当然,后续还需要继续介入的。

言归正传,”好孩子”的风险其实比”坏孩子”的风险更大……

后续故事,请听下回分解……

与爱同行之”好孩子” 与爱同行之”好孩子” 与爱同行之”好孩子” 与爱同行之”好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