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负”
2019-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袁卫星
《教育家》杂志记者就“减负”提了几个问题。因为记者是老朋友,不好不应命,在手机上刚刚写了这么几条,录之备忘。

(1)当下,我国大力推动中小学生减负。减负要减的究竟是什么?您如何看待减负的目的?
答:减负要减的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在我看来,减负的目的是让教学回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上来,让学生回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来,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上来。

(2)减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减得不够”,也有人认为“减得太多”。对此,您怎么看?
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用人制度不改变,评价制度也就很难改变;评价制度不改变,考试制度也就很难改变;考试制度不改变,这个负就很难减下去。因此,要重新构建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3)目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减负=制造学渣”。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学渣”与“学霸”,仅是从文化基础而言。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文化基础,还有自主发展,还有社会参与。我不认为“减负”就是“制造学渣”。相反,对文化基础的要求降低些,对每个学段学到什么程度明确些,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一个方向。

(4)有人认为,减负是一道“伪命题”,和升学、就业有着天然的矛盾。在当前的高考评价体系和社会竞争机制之下,您认为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减负?
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面已经说过,要从用人制度改革开始。同时,既然高考是指挥棒,就在高考改革上加大些力度,赋予高校更多、更大的综合评价录取的招生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