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国家权力

2023-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陆军是国家征服和保卫领土的最重要军事工具,海军和空军只是陆军的“增效器”。

这个观点,很有争议。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上,英国和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层面的主宰者,靠的是强大的海军。

为什么米尔斯海默,却更看重陆军呢?

因为陆军的效用更直接。

海军和空军,可以摧毁敌方的军事目标,还能消耗对手的经济潜力,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拿破仑法国和两次大战时期的德国,都曾经遭受英国严密的海上封锁,但它们不仅能继续作战,还反过来试图破坏英国的封锁体系。

只有在投入大量陆军,占领敌方的国土,歼灭其作战部队之后,法国和德国才被迫求和。

“冷战”的情况也差不多。

1947年时的苏联,根本没有像样的海军,为什么能和美国平起平坐呢?

就是因为苏联的陆军足够强大,可以直接威胁西欧,而西欧又和美国的潜在权力密切相关。

哪怕是21世纪初的局部战争,不出动陆军,收效往往也很慢。

如果说积累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自助”的最有效途径,那它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养兵、买武器可都是要花钱的。

怎么衡量这个钱花没花到位呢?

权力本身是一项可以量化的指标。

你有多少导弹、多少飞机、多少坦克,这些是可以白纸黑字列出来做比较的。

但当军事权力付诸使用时,它的效能却不是直来直去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情况经常发生。

小小的阿富汗,自19世纪以来,先后让英、苏、美三个大国铩羽而归。

军事权力,达到主要对手的两倍,够不够用呢?两倍不够,那三倍呢?哪怕有了三倍优势,

20年后,情况会不会变呢?

这种估算太让人头疼了。

国家积蓄权力的终极目标,是当上霸主,也就是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样才能高枕无忧。

任何一个大国主动扩张权力,都会受到国际体系本身的制约。

这里涉及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势力均衡”。

读基辛格的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时,就专门有分析势力均衡。

历史无数次证明,势力均衡这种机制,是会自动生成的。

拿破仑和希特勒想要独霸欧洲,自然就会触发英美组建的制衡同盟,通过战争使国际体系回归均衡。

鼎盛时期的英美,哪怕已经兼具最强大的潜在权力和最可观的军事权力,也没有直接控制整个欧亚大陆。

它们之所以采取比较和缓的“离岸制衡”战略,就是担心自己被势力均衡反噬,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国际体系中的大国,追求的是相对权力,是自己相对于假想敌的优势。

但这种追求,不是无止境的,整体还是趋向均衡、偏重防御的。

英国和美国,真的对“离岸制衡”格外满意吗?

它们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两片巨大水域的存在,阻碍了英美在欧洲大陆上投射军事权力。

但反过来,大洋的阻隔,也使法、德、苏这样的大陆强国,不容易直接进攻英美。

两相抵消,离岸制衡就成了一种有性价比的权宜之计。

但归根到底,大国内心深处的渴望,还是使权力最大化,排除一切潜在阻碍。

势力均衡,在历史上的确经常出现。

但国家除了寻求制衡,还会推卸责任啊!

“二战”爆发前,英法的绥靖政策,不就是希望安抚希特勒,“祸水东引”,好把制衡纳粹德国的责任推给苏联。

就连美国自己,在“冷战”期间,也不止一次提出让西欧国家承担更多国防义务,好卸脱自己的责任。

势力均衡,同样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国际政治的终极形态。

大国最期待的,还是称霸。

正是基于上面所说的逻辑,米尔斯海默大胆宣称:

世界政治中的大国,没有一个不希望积累尽可能多的权力,也没有一个不希望通过称霸,来消除无政府状态造成的不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