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意识和KPI意识来理解软件行业的“天下无Bug”

2022-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颗脆爽的石头

在软件行业,大家都知道Bug是一个“奇葩”的产物,因为软件的设计缺陷,因为软件测试存在的意义,所以赋予了Bug存在的意义。

我们也都知道,如果一个项目,在功能完成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Bug是越少越好的,因为可以有效减少开发和测试后期的“不增值”的投入(所谓的质量成本);

但是,在某些人的眼里,没有Bug就证明项目质量不达标,可能是我们的测试人员不够仔细和认证,必需得有一定数量的Bug,才算安心,于是我们心安理得的认为,软件bug“存在即合理”了。

这个我们不过多谈到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在高层管理层者或者最终经营者的眼里,你最终完成项目交付,拿到客户的付款就行了。至于过程中的成本,只要不超标预计成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再引入一些绩效指标来“控制”或“管理”开发人员,再增加一些效能提升行动项,那就更好了,毕竟从最高层来看,所有的项目都只是一桩生意,当期有一定的利润就可以了,从“商人”的视角,项目无所谓好坏,只有利润的高低。

所以,我们需要拟定相关的KPI指标,来考核员工针对Bug解决的及时性。既然Bug无法完全消灭,既然有Bug存在,那么这个KPI设计的就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任何毛病。那么这个所谓的“KPI意识”所传递的“天下无Bug”。

那么“文化意识”传递的“天下无Bug”又是什么呢?

首先,工程师如果认为“天下无Bug”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并且原因朝着“天下无Bug”这个大方向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正确有效执行正向设计,逐步减少自己“生产”的Bug,而不是去一味地聚焦在Bug的解决地时效性上,这个时候,就是“文化意识”所传递的理念。

你可以理解,这种人的终极目标是“天下无Bug”,但他们也明白现实不可能如此,所以他们合理的设置自己的目标为:一直在以“0Bug”为目的地的道路上持续奔跑,为无限靠近目的地而永不停歇!

这个就是我理解的“文化意识”,不为无法达成的0Bug目标而焦虑、而无为,而是主动迎合目标,做自己当下能做的,做当下最优的任务。

所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当然,实际工作中,需要保持不怕Bug,来Bug就解决Bug的踏实心态;同时,又需要对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Bug”“为什么会产生这类Bug”的现状保持敏锐的洞察,并针对根因进行持续的自我革新!

这样也算是“成长型”的人格和团队氛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