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2《失误》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杂草青

核心书摘

《失误》是一本讲如何让失误变成良师的书。书中介绍了科学应对错误来维系社会关系的方法,帮助我们辨别错误类型,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克服犯错带来的负面情绪,摆脱错误带来的迷惘、痛苦心理,用创造性思维看待错误,把经验积累转化为合理行为。

适合谁读

· 经常失误的人

· 无法克服失误带来负面情绪的人

·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

关于作者

凯瑟琳•舒尔茨,赢得第100届普利策特稿奖,特稿奖被誉为普利策奖中的“宝石”,正是舒尔茨帮助《纽约客》首次摘得行业最高荣誉。她的作品还广泛刊登于《纽约时报杂志》、《滚石》、《国家》、《外交政策》、《赫芬顿邮报》等媒体平台。

学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失误

你是否在工作中失误过?你是否知道失误有几种类型?面对失误你是否有很多负面情绪?你又是如何克服犯错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又该如何将失误变成经验的?面对失误你应该如何做?

《失误》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本书帮助我们解决了正确面对失误的问题,帮助我们了解失误,并克服失误带来的负面情绪。错误会让人感觉泄气、尴尬甚至是焦虑,那么只有创造性的看待失误,将失误转变为经验,将经验转化为合理行为。

你还会发现

· 感官器官是如何欺骗我们的;

· 面对错误最直接的做法;

· 意大利认知学家是如何看待失误的。

一、什么是错误

什么是错误?在讲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罗斯·盖尔布斯潘是一位资深记者,他拥有40多年撰写环境专题报道的经验。1972年,罗斯供职于《乡村之音》报社,当时社会上出了本新书,名为《增长的极限》,召开新书发布会时,罗斯也参与了报道。

《增长的极限》是一本经典著作,讲的是人口增长、污染扩大、资源耗竭等社会重大问题的影响和对策。在新书发布会上,《增长的极限》的合著者,著名的环境科学家德内拉·梅多斯是发言嘉宾。

听梅多斯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罗斯感到十分震惊,梅多斯描述的未来那么灰暗,而她自己却身怀六甲,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用罗斯自己的话说:“就在人类普遍消沉待毙的时候,她却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了希望。”罗斯认为,这个细节不仅反映出人类的高贵,也提醒了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要放弃乐观和新生的希望。

于是,罗斯把这个故事作为引子写进特稿,之后特稿又登上《乡村之音》的头版。放到现在,这就是一篇微信爆款文章,妥妥地“10万+”。按说,这应该是罗斯的荣耀时刻吧?可遗憾的是,罗斯在故事中闹了个大乌龙,他报道的主角德内拉·梅多斯根本没有怀孕,人家只是长得胖而已。这可太尴尬了!

有的错误可以致命,但更多不致命的错误却让我们想死。比如这位罗斯,他就常常念叨:“我当时羞死了,真的差点羞死了。我从1961年起就做了记者,在《费城公报》待过,也在《华盛顿邮报》干过,但是从来没有犯过这等错误,我都不想描述有多尴尬了。说真的,现在谈起这件事,我还是想死。”罗斯没死,他只是丢脸而已,倒是那位梅多斯女士于2001年去世了。

真的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就是爱走这种极端。面对错误时,我们经常想直接蒸发掉,我们会说“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想干脆消失”……我们还说“丢面子”,就好像错误把我们的身份都给抹掉了似的。

听过这个故事,我们回到什么是错误的问题,很显然,“错误就是把错的认成对的”了。作者凯瑟琳·舒尔茨在书中说,错误,大家其实都懂。但关键是,为什么人会犯错?这个问题就不容易回答了。

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起,一代又一代,不计其数的前辈,其中包括神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等都有过同样的困惑,他们不断自我拷问,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13世纪的学者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我们犯错是因为我们从天堂里被赶出来了,从此永远失去了那条直接通往神圣真理殿堂的道路。在阿奎纳和其他许多神学家看来,人类的知识有限,而上帝的知识无限,错误便从人与上帝的差距中产生。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原始灵魂与自然合一,之所以犯错,是因为受物质躯体限制而忘记了那些宇宙真理。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空里,受到一套时空坐标的束缚,无法以上帝的视角超越时空地鸟瞰全局,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爱犯错。

意大利认知学家马西莫·皮亚泰利-帕尔马里尼在他的《不可避免的错觉》一书中说,犯错是因为我们“心不在焉、分神、兴趣寥寥、缺乏准备、资质差、胆量小、眼高手低、情绪失控,或者我们在价值观、种族观、社会观、爱国观上存在偏差,或者过于雄心勃勃、善于自我欺骗”。

本书作者凯瑟琳·舒尔茨认为,错误是人类适应性的体现,人类正是从错误中慢慢找到了最适合当前生存的方式,所以犯错误是难免的。

在我们犯下的所有错误里,对“错误”的错误认知才是最可怕的。犯错并不能代表智力低下,反倒是提升人类认知的关键。犯错也不是道德瑕疵,反倒跟人性中最崇高的一面有着深刻渊源,与同情心、乐观、想象力、信念和勇气分不开。错误也并不是冷漠或偏狭的代名词,而是我们学习和改变的重要标志。

二、人们容易犯哪几类错误

1、我们会被自己的感官欺骗

1818年4月,苏格兰探险家约翰·罗斯带领两艘船驶出伦敦,向西航行,准备搜寻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

如果这条航道被打通并正式通航,其商业和军事价值将极其巨大,所以从15世纪末开始,西方海上强国用了数百年的时间,连续不断地派船队去寻找这条设想中的西北航道

约翰·罗斯的船队在经历了3个月的海上漂泊后,在同年7月抵达巴芬湾。

罗斯原计划穿过兰开斯特海峡进入太平洋,但是当他们在8月底到达海峡口时,却见浓雾封天,笼罩了海峡,于是只好等待,直到8月31日下午3点,一位军官向罗斯汇报说天气转晴。罗斯听到汇报立刻冲上甲板,发现雾气果然散去了,但是当他眺望海峡尽头时,却看到了陆地上一条纵贯南北的山脉,于是他认为这所谓的兰开斯特“海峡”只是一个浅水港湾,与巴芬湾连接的也不是通往太平洋的水路,而是绵延不尽的冰山。

罗斯很失望,他用海军部部长克罗克的名字给那些山脉命名后,下令船队掉头返航,北极之行也至此告终。

然而怪事发生了,罗斯的副手威廉·帕里乘坐另一条船远远地跟着罗斯,却没有看到罗斯说的挡住去路的山脉。回国后,帕里把自己看到的情况汇报给了巴罗,巴罗也是寻找西北航道的积极分子,自然倾向于帕里的说法。

于是,在罗斯的远征队回国后不到一年,巴罗就派遣帕里出航,再次查看兰开斯特海峡,这一次,帕里也看到了罗斯命名的克罗克山脉,但他直接从两山之间穿过去了,原来那些山脉只是海市蜃楼而已,这条新航路终于被发现了。

约翰·罗斯在之前的航海中为海洋学的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就因为这个致命的错误,让他错失了发现新航道的机会。导致罗斯犯错的直接原因就是视觉错觉,类似的错误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常常会犯。

比如,穿竖条纹的衣服会显瘦;再比如,在高速公路用100公里的时速驾驭,会觉得车速很慢,而如果是在城市的普通公路上用同样速度驾驭则会感到快得过份,像这样的错觉生活里很多。

2、我们的大脑会编造事实

1992年,46岁的妇女汉娜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医院里接受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科医生名叫乔格·古登伯格,医生先让汉娜形容一下他的外貌。这个问题乍一听很奇怪,不过汉娜还是照做了。她说医生有一头短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没戴眼镜,皮肤略显黝黑。古登伯格又问汉娜面前有什么,汉娜说有一个学生时代用过的那种笔记本,棕色的封皮上写着她看不懂的拉丁字母。

医生继续问她“那么笔记本在哪儿呢?”

汉娜回答说:“你左手举着的就是。”

这听上去很正常的医生与病人间的问答有一个大家不知道的不正常的背景,这个汉娜是个盲人。她在一个月前得了中风,病情影响到她的视觉皮层,造成她彻底失明了,而且她的肌肉协调能力也大受影响,行动非常不便,另外她还患上了类似癫痫的慢性痉挛病,左边身体的挛缩尤为严重。屋漏偏逢连夜雨,汉娜还染上了一个更怪异罕见的毛病,她不知道自己失明了。

所以我们前面听到的对话就十分诡异和荒诞了,真实的情况是,汉娜在极短时间内受到的打击太大了,她完全无法接受,怎么办呢?她会编造一个“事实”,说失明这件事不存在,然后极力用自己大脑中编造的这个事实暗示自己是正常的,她描述的所有关于医生的“事实”全部来自大脑的凭空想象。

所以这类错误可以叫作大脑的自我欺骗,比如,现实中就有一些邪教的首脑,他们虚构自己是某某大神转世,最开始可能只想骗骗无知信众,但时间一长,他们自己也会相信那一切都是真的,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走火入魔,不可救药。

3、我们接受的观念是错的

亚历山大·蒲柏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判断,犹如我们戴的手表:没有哪一只是相同的,但我们却相信自己的手表最准确。”这句话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犯错,是因为我们先入为主,一开始接受的观念就是错的。

举个例子,传统基督教认为女人比男人多一根肋骨,因为《圣经》上说,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了一根肋骨制造了夏娃。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既然一开始男的就少一根肋骨,那么后来的男人肯定都少一根肋骨,直到1543年以前,人们都相信这个观点是对的。

后来,解剖学家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对人体进行解剖,他把男女肋骨都数了一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第二个例子是老普林尼所做的断言。此人是公元一世纪古罗马的科学家和作家,在他所谓的“经典”文集《自然史》里,有一段对女性月经的叙述。他说:

一个处于特殊时期的女人靠近牛奶,牛奶便会发酸;她碰到的种子会绝育;她嫁接的花草会枯萎,花园的植物也会干枯;在她所坐之处,头顶上的水果会掉落。甚至只要被她看了一眼,镜子就不再明亮,钢刀就不再锋利,象牙不再光滑,蜜蜂会立刻死去……而如果狗品尝了女人排泄的液体,就会精神错乱,被这种狗咬伤会中毒且无法治愈。

这种愚昧的思想在西方盛行了整整1500年。其实不只西方,我们中国类似的错误观念也不少,比如,说人的魂魄受到惊吓会走丢,所以小孩子受到惊吓哭闹不止时,就有一些老人帮孩子“喊魂”,还得念念有词地在孩子耳边说,“摸摸毛,吓不着”,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实在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这种错误的观念往往很流行,即使到现在,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

4、记忆是靠不住的

1985年7月29日,彭尼·比尔岑和她的丈夫汤姆,以及10岁的儿子,11岁的女儿,一块儿到国家公园内密歇根湖岸边的一处沙滩游玩。

正值盛夏,风和日丽,接近下午的时候,彭尼决定在附近小跑一会儿。她一路向北,沿着水边跑了3000米,就在她往回跑,离家人还有1000米左右的时候,沙滩上的沙丘背后突然蹿出一名男子。

这名男子将彭尼拖进沙丘,威胁她说自己有刀,逼她同自己发生性关系。彭尼反抗,跟这名男子进行搏斗,这名男子恼羞成怒,把彭尼打晕了。彭尼醒过来时,那名男子已经不知去向。她浑身一丝不挂,两手沾满了血迹,海岸边有一对情侣发现了她,给她披上毛巾,把她送回了家人身边,然后在家人的陪同下报了警。当时有警察问她:“如果让你指认罪犯,你能不能认出来?”

彭尼说:“能。”然后警察拿来9张照片,把它们摆在她床边的桌子上,问她其中有没有长得像施暴者的人。彭尼仔细比对了嫌疑人画像,最后选定了一个名叫史蒂文·艾弗里的人,当天史蒂文就被关进了监狱。

第二天,彭尼获准出院。第三天晚上,她接到了一个阴阳怪气的电话,说话的男子好像对她受袭的细节了如指掌,虽然都是报纸上登过的内容,但还是引起了彭尼的警觉,彭尼打电话报告给了警察。为确保没抓错人,警局里又安排了一次认人,8名嫌疑人排成一列,由彭尼隔着单视玻璃进行指认,在8个人中,彭尼还是指认了史蒂文。

1985年12月9日开庭审判,彭尼站在庭前再次指认了史蒂文,声称自己“百分之百确定”他就是当时的施暴者。最后,史蒂文·艾弗里以强奸罪、蓄意杀人未遂罪被处以32年监禁,当时他才23岁。

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件事真不是史蒂文·艾弗里干的,真凶是一个叫格雷戈里·艾伦的坏蛋,也就是在第三天给彭尼打电话的那个人。不过,当查清真相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18年了,史蒂文从一个23岁的小伙子,变成了40多岁的大叔,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浪费在监狱里了。这个错误真是惊心。

有本书叫《当心你的记忆会犯罪》,是一本心理学书籍,里面讲了很多类似的案例。人的记忆很奇怪,有时候会不辨是非,这跟编造事实不一样,编造事实是“无中生有”,而记忆呢,它是有选择地储存信息。比如做梦,本来是假的,但有的人会把它当真的储存。

再比如,有的事情本来不是这样,有的人会有选择地记忆,储存几个片段,甚至会自动调换顺序。所以,人的观察和记忆是很容易出错的,根本靠不住。

在这起案件中,彭尼得知真相以后,非常痛苦,她对本书的作者舒尔茨说:“得知自己认错了人的那一天,简直比我受袭的那一天还要糟糕。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简直不配活着。”那么,她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如何面对错误。

三、如何面对错误

凯瑟琳·舒尔茨在书中说,人总是会犯错的,犯了错没关系,重要的是敢于面对,坦然接受。所以当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时,最正确的做法不是逃避、否认或推诿,而应该是直面错误,拥抱错误。

1、直面错误

在错误面前,彭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她没有因为恐惧而对史蒂文避而不见。史蒂文重获清白后,彭尼立马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竭尽所能地为自己当初的错误致歉。她在信中说,“当我在法庭上指认的时候,我是真的认定了你就是袭击我的人。但我错了。我无法,也不配求得你的原谅。怀着最深切的谦卑,我只能告诉你,我有多么愧疚。”她还提出,愿意当面回答史蒂文和他的家人想问的任何问题。

史蒂文没有怪罪彭尼,在出狱的那天,他对媒体说:“我不怪那位受害者,这不是她的错。”彭尼走向史蒂文,问他可不可以拥抱自己一下,史蒂文一言不发,紧紧地抱住了她,彭尼悄悄地对他说:“史蒂文,对不起。”

史蒂文回答说:“没关系,彭尼,都过去了。”彭尼后来回忆说,这是我这一生中听过的最慈悲的话语。

令人震惊的是,出狱不到4年,史蒂文杀人了,一个之前被冤枉了18年的人杀人了。很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有的人就说,肯定是警察弄错了;也有的说,肯定是因为他坐了这么多年冤狱,所以选择报复社会。

听到这个消息,彭尼也很自责,要不是自己认错人的话,真凶艾伦就不会接连犯下10起连环强奸案;要不是自己,史蒂文很可能不会杀死后面这位姑娘。无形中,她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但是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了,彭尼后来慢慢解开了心结,因为证据表明,前后两起案件并没有因果关系,前者是DNA鉴定确认并抓住了真凶艾伦,后来也同样是通过DNA鉴定,把史蒂文绳之以法。她悟出一个道理: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她的错,彻底而公正地进行调查是警察的职责,与受害人无关。而且,面对这种创伤,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彭尼敢于直面错误的勇气是值得敬佩的,彭尼用行动提醒我们,否认错误是不负责任的懦夫;而承认错误则象征着勇气、光荣和风度。就像《论语》里讲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等到他改正了,人人都敬仰他。

提到《论语》,我们来讲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宰予,一个叫子羽。宰予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很得孔子喜爱,但这个人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谦虚好学。有一次,宰予大白天里睡觉,孔子见了气愤无比,当即说了两句狠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第一句是说,腐朽的木头是不能再用来雕刻的,第二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烂泥扶不上墙”。也难怪孔老先生气愤,古时候没有电灯,蜡烛也少,油灯不方便,要想学习,多是趁着白天的功夫,宰予这家伙竟然白天睡觉,能不让孔子生气吗?

跟宰予相反的是子羽,子羽名叫澹台[Tán tái ]灭明,因为相貌丑陋凶恶,所以孔子对他一直不是很喜欢,但这个人很有本领,而且为人很正派。

有一次,澹台灭明渡河赶奔南方,身上佩着一块价值千金的宝璧,船行驶到河中间时,突然起了波浪。原来是河伯看中了子羽身上的宝璧,打算抢来据为己有,他派出两条蛟龙左右夹击子羽的船,同时掀起巨浪。子羽像钉子一样屹立船头,他左手举璧,右手挥剑,杀死了两条蛟龙,船顺利到达对岸。

到岸之后,子羽对着河水朗声说道:“这块宝璧,我不心疼,向我求取我会给,但你想从我手里硬抢硬夺,万万不能!”说完便将宝璧丢进了河里,河伯无地自容,又把宝璧冲回岸上,接连三次。子羽见河伯不肯收,便用石头将宝璧砸碎,扬长而去。

到达南方以后,子羽开始讲学授徒,他为人正派、刚烈、博学,很快吸引了大批门徒,追随他的学生竟然达三百多人,他的声誉也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说后,感慨万千,说:“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这是在自我反省,他说我只凭着言语来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只凭着相貌来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也错了。

你看,就算是圣人,也会犯错,关键是摆正心态。人们不会因为孔子收了个坏学生,就认为孔子不是好老师,也不会因为他错看了子羽,就认为他不懂识人。

2、拥抱错误

直面错误,是要我们不逃避,敢于面对,敢于承担;而拥抱错误,则是要我们用更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错误。

凯瑟琳·舒尔茨认为,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我们才能不断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有时候,错误是个人改变的催化剂。“知耻而后勇”,很多时候,帮助你成长的不是正确,而是那些错误。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悬梁刺股”、“卧薪尝胆”不都是这么来的吗?如果没有之前他们犯下的错误,可能也就没有后面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了。

有时候,错误意味着更好的可能性。错误就像生病,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能看到这种现象,经常生病的人不容易得大病,而且活得长。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生病,产生了抗体,所以遇到大病也不怕,因为他抵抗力强了。

相反,如果一个人从不生病,那他万一生病,哪怕不是什么大病,都要万分小心,因为他体内没有产生抗体。生活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我们常常犯错误,所以才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有句话讲得好,“失败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失败不是一种结局,而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风景。”

总结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句至理名言:“错误是透视人类本性的一扇窗户,从中可以看到我们驰骋的想象、无限的潜能和不羁的灵魂”。

今天我们共读的这本《失误:为什么我们总爱犯错?》就是基于这个结论而写成的,它告诉我们,无论错误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迷惘、痛苦和打击,归根结底,它才是教我们读懂自己的良师。

《失误》金句:“错”比“对”更有魅力,反思比辩驳更有价值。

失误并不可怕,合理科学的应对失误,才能让失误变成良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