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书风语之声

每日读写|日本作家四篇散文汇总(33)

2024-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佛晓星辉

这几天,读了三位日本作家的四篇散文,重点谈谈川端康成的作品,汇总如下:

读了两篇川端康成的散文,分别是《我的伊豆》《花未眠》。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1968年,凭借三部被誉为“史上最美诺奖”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评奖委员会在致辞中评价:“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因此,他创造了独特的“川端康成之美”。

手抄记录

《我的伊豆》是一篇散文,大家不一定熟悉,我们更熟悉他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1918年首次赴伊豆半岛旅行的经历和体验写成的小说。在1918年以后的10年间, 川端康成几乎每年都要重游伊豆汤岛。他在《少年》中写道:“现在, 汤岛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他还说过:“可以说我是伊豆人了。”

川端康成之所以对伊豆如此迷恋, 不仅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还因为那里有他美好的回忆。所以,我们看到了他的散文《我的伊豆》。

本篇虽然看上去似乎是作者在介绍伊豆地方的人文风情与水文地理,但是实际上在文字中却流露出作者对于伊豆这个地方的无限眷恋的情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伊豆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描写伊豆自然人文景观的字里行间,虽说没有明显地大肆赞美和宣扬,但是能够在诸多细微之处体现出作者本人对于伊豆的热爱。

川端康成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闻名于世,可以说伊豆留有作者最真挚、最纯洁、最美好、最珍贵的初恋,所以作者笔下的伊豆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和情怀。

文中描写的进出伊豆的三条不同路线,经作者娓娓道来,就如同我们身临其境地信步走在伊豆的樱花树下,沉醉于伊豆连绵起伏的海潮与山峦之间,一路上饱览多姿的伊豆——丰沛的泉水、绵延的山道、葱郁的森林和湛蓝的大海。伊豆的美,美在其青春永驻,不同于韶华易逝的人生,就像从伊豆可以远眺到的富士山永恒不变,而人间却已过千年。

作者笔下的伊豆充满了物哀与风雅的情愫,赞美中隐隐带着些许叹息,因为除了火山的男性美和泉水的女性美,在奈良时代和幕府末期伊豆地区发生的事件更提升了伊豆的包容性和厚重感。最后作者以“森林和大海的故乡”来形容伊豆,融合了阳刚和阴柔两种审美评价,表现了作者对于伊豆的深厚情感。

《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的散文,这篇散文颇具欧美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并融合了日本本土物哀、风雅的传统,还具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幽玄色彩。

花自然会开,可是当人们都在欣赏花开时的惊艳和绚烂的时候,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花在枯萎凋败的时候的寂寞和悲哀,所以川端康成说凌晨开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他觉得海棠花安静地绽放时少有人欣赏,而花期过后就会黯然凋落,实乃一种哀伤。

其实是作者在感同身受地诉说着自己的“人生花期”也是如这般绚烂短暂,逃脱不了衰败的宿命。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里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他对自己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多少人曾从这句话里找到了要活下去的勇气。但写出这样温柔字句的男人,却在人间四月海棠花开时离开了我们。

日本作家井上靖《春将至》,这是一篇咏春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直接赞颂春天本身,而是将主要内容都集中于冬春之交的那一段过渡的时间,着重去描写等待春天来临的那种喜悦的心境。

作者赞美的是那种“春将至”的临界状态,即将到未到的感觉,让人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欣喜的心灵体验。与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是通过一片树叶来表现他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作者并没有直接从一片树叶开始入手,而是首先写了自己去圆山看夜景,在登山赏月的时候欣赏到了一些难得的景致,并由此引发心灵感受。

作者将目标锁定在了一片树叶上,这片枯黄的树叶由出生时的翠嫩到枯败时的凋零展现了生命的过程,这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因为人生就像一片树叶一样,短暂而又颓美。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生命值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此,他人的生命更是这样,所以人们应当珍爱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