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的“心理味”在哪里?(3:问题解决))
------参加2021年济源市心理优质课复赛观摩的思考
思考点3:心理课的“互动味”和“沉浸味”应体现在问题解决
心理课无论解决问题还是品质培养,都离不开问题情境,品质培养也要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心理课要考虑几点: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必要解决吗?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如何呈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效果如何?
根据《沟通,架起心灵的彩虹》一课,谈谈我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1.问题的选择:哪个素材最有代表性?
“一个素材用到底,一根粉笔写到底”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挑战,这种课型的素材选择尤为重要,但人际交往很复杂,无论选取哪个素材都不能代表全部。
该课的执教老师挑战了这个课型。她选择了“水杯事件”:大大咧咧的a拿同桌b的杯子喝水@,b虽然不满但选择了隐忍,后来b把水杯藏起来@,a在b书桌里找水杯时两人发生口角产生误会@,于是打架@。
这个素材是学生日常经常遇到的,看似小而普通,但是起因涉及“如何拒绝”,发展涉及“误会澄清”,结局涉及“关系和解”和“承担责任”等。它至少能将几类人际交往问题拉到这节课里,无论在哪个话题上暂停,都能深挖。
2.问题的呈现:和盘抛出,还是步步揭秘?
执教老师以“声东击西”游戏热身后,播放心理剧《水杯惹的祸》。用“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冲突?”引出了课题。她很用心,把初赛的文字故事升级为心理剧视频,可惜没有字幕也听不清对话内容。执教老师用口头表达和多媒体课件作了弥补,这样操作稍显重复。
我在思考:针对“一个素材用到底”的课型,如何呈现素材效果最佳?是要和盘抛出完整的故事,还是一步一步展开剧情?两种方式的区别在哪里?
3.问题的解决:老师和学生,让谁更智慧?
执教老师先后抛出三个假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三个假设刚好设计在转折点。
“如果a......就不会发生这次冲突。”——学生表示b应该说清楚。——怎么说呢?——你怎么这么恶心人!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这么说行不行?——不行!——怎么说,既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伤感情呢?——学生为难——呈现沟通的第一个要点并板书“表达感受提出请求”——学生练习。
“如果小东在动手之前......也不会发生这次冲突。”——插入“拉波波特”谈判法,强调“在听完对方陈述后,要复述对方观点,确保自己理解无误”——练习澄清,角色扮演。——教师自我暴露“放屁”风波故事——得出沟通的第二个要点并板书“确认澄清,避免误解”。
“如果他俩在冲突之后......就可以继续愉快的做朋友。”——公布“放屁”风波大结局,教师接受学生道歉,欣赏其承认错误的勇气。引导学生“如果ab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此次冲突中的责任,并勇于认错、谅解包容,就可以继续愉快的做朋友。得出第二个要点并板书沟通的第三个要点“勇于认错、谅解包容”。
执教老师用“回顾你的类似经历,如果时光倒流,你会怎么做?“来强化和检验课堂效果,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节课是成功的。
教师成功教了三个方法。
我在思考: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是否能更灵活的与学生互动?是否有一种可能,在学生的尝试中提炼出这三个方法,宣布并庆祝学生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
如果把a和b的故事慢慢推进,在每一个路口@处停一下:“界限被侵犯时,要不要说?怎么说更恰当?发生误会后,怎么办?冲突产生后,如何承担责任?”让学生推测发展、角色扮演,在投射中勾引出更多可能性,评选哪一种方法最智慧……这样操作,学生的参与度会怎样?“沉浸味”会不会浓一点?
引导出更多可能性,教师无需评判,问题解决的地图就会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