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枢拆古文:听人劝吃饱饭的“莽夫”晋惠公
![](https://img.haomeiwen.com/i6642726/5df3d3ddff4b0d60.jpg)
晋惠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姓姬名夷吾,在位14年。
一、父亲驱逐,逃亡梁国
晋献公,晋惠公(下称夷吾)的父亲,生性多疑,又老来昏庸,所以,他的三个儿子,都被他驱离身边。大儿子自杀了,二儿子出逃到翟国,三儿子(也就是晋惠公)出逃到了梁。
然而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父亲最开始和夷吾决裂的时候,夷吾没有准备逃跑,而是准备正面刚。怎么刚?夷吾就守在他所在的城市屈城,顽强防守。拿必死之心守屈城来迎接父亲的第一波大意的进攻。于是,父亲第一波的进攻失败了。
然而夷吾手里的兵力和父亲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晋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父亲第二次攻打屈城。这下夷吾傻眼了,守不住了啊。于是准备弃城逃跑。
按照夷吾的想法:我先去找哥哥去。(这个时候,夷吾的哥哥已经逃亡到了翟国)这个想法很“莽”,也很危险。大臣郤芮这样分析道:不可,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不如走梁,梁近於秦,秦彊,吾君百岁后可以求入焉。
大致意思是说:你去找你哥哥,你的父亲势必给你们一窝端了。翟恐惧灾祸到来,说不定会出卖你们。不去去梁国。梁国离秦比较近,秦的国土很大,你也有靠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夷吾听了大臣的建议。
果不其然,晋献公后来去攻打了翟国,因为翟有夷吾的哥哥在,所以双方交战。这个时候的夷吾一直在梁养精蓄锐。
二、父死己替,从梁入晋
三年以后,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遗嘱立夫人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国君。
然而早就招惹了众人冤怒的晋献公,并不能取得大部分人的支持。于是在他去世后,晋国一片大乱,最终奚齐也被杀了。这个时候,大部分人支持把二儿子重耳接回来,可是,重耳当时拒绝了(以后发生的重重深刻的揭示了重耳的老谋深算,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于是,按照长幼次序,就准备接晋献公的三儿子夷吾回来继位。
当然,夷吾又开始“莽”了:二哥不当,我去当!这个时候,大臣吕省、郤芮说: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彊国之威以入,恐危。
意思是说:国内还有晋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却非要找无依无靠的你来继位,不可全信。你这样:先讨好秦,借助秦的帮助来上位,否则恐怕有危险。
于是,夷吾又听了。当然,寻求帮助不能空手套白狼,于是夷吾再次听从大臣得建议:他找到秦王,说:我想借助你的帮助回到晋国当国君,作为交换,我把晋国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
做出这个建议的大臣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秦垂涎晋的土地已久,可是因为当时的秦兵力不够,晋又如日中天。所以,能兵不血刃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秦当然愿意。于是秦就派兵拥护夷吾回到了晋国去当国君。
三,三听臣谏,终当国君
就这样,夷吾有惊无险的在秦的兵力的保护下,当上了晋国国君。至此,晋的内乱终于结束。
此前已经是霸主的齐桓公听说晋发生内乱,于是策划了许久,准备攻打晋国。结果还没打到晋的国都,就听说了夷吾当上国君的消息,于是齐桓公到了晋的高粱(今山西临汾)(这个地方距离晋国的中心地带已经很近了)这个地方就撤兵了
回顾夷吾从逃亡到再次回到晋国当上国君的过程,夷吾全程是莽的:第一次莽,听从了大臣的意见,逃亡梁;第二次莽,听从了大臣的意见,借助了秦的帮助,当上了国君……
可见,本质上,晋惠公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只是因为善于听人劝说,所以,才得以在大动乱之中,最终得以掌握晋的政权。至此,晋献公这个听人劝吃饱饭的莽夫,开启了他自己的一十五年晋惠公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