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鸟朝凤》中的技艺传承对现代民族管乐教学方法的思考
内容摘要: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现实版的关于中国唢呐技艺师徒传承的鲜活样本。本文通过《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的师徒唢呐技艺传承片段剖析,试图从人才选拔、技巧训练、技艺追求三方面观照现代中国民族管乐教学,以此揭示传统的师徒传承教学智慧,并为现代教学所用,也深深希望这些存于现实生活中的民间技艺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字:电影《百鸟朝凤》、师徒传承、民族管乐,教学
一、电影《百鸟朝凤》背景介绍
电影《百鸟朝凤》是吴天明根据作家肖江虹的小说《百鸟朝凤》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两代唢呐艺人以及唢呐这种民间艺术在各类生存压力的挤压下正逐渐消亡的过程。唢呐王焦三爷便是剧中无双镇焦家班的掌门人,技艺过人的焦三爷在措手不及的社会变革与浮躁的年代里,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引领弟子们用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信念奏响着唢呐艺人独特的光辉。影片至情至深、催人泪下,它让人看到了中国艺术一种久违的质朴与纯粹。一曲唢呐所吹响的不仅是对逝者的挽歌,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本不该没落的匠人精神的坚守。这部吴天明导演用心血和情怀拍摄的国产电影,从表层看写的是吹唢呐这一门演奏技艺,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深深眷恋,以及当外来文化入侵时,对待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可以说此部电影是现代民族管乐教学的一部鲜活的样本。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唢呐演奏的师徒传承的细节片段解读,观照我们现代的民族管乐教学,以此揭示传统的师徒传承教学智慧,并为现代教学所用。
二、从现代教学视角解读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师徒传承
1、人才选拔——独具慧眼挑人才,学艺在后德为先。
在电影《百鸟朝凤》剧中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是一项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但它绝不止于娱乐,还有着深层的礼教内涵。它通过道德水准的高低来划分唢呐送葬仪式的繁简——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因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逝者盖棺定论的终极评价,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得起唢呐班手为他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难度之高,在无双镇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最有名望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演奏,每个学徒都以能吹好《百鸟朝凤》为毕生至高的荣耀,前来拜师求艺之徒络绎不绝。但焦三爷膝下无儿,加之年迈体衰,急需培养接班人,选择谁作为焦家班唢呐的传承人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焦家班唢呐这一民间技艺的生死存亡。在他看来,候选学徒必须品行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他认为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了命把它传承下去。焦三爷为考验自己带的两个徒弟天鸣和蓝玉是否符合接班人选,他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了各种招数。
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满心敬畏。当父亲送他来焦三爷家拜师学艺时,父亲不小心摔倒了,他赶紧跑过去扶父亲,看到父亲摔得头破血流时,他心疼得满眼泪水。焦三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挑人的眼神睿智而犀利,他相信这么有孝心、懂事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有担当、敢作为的人,未来是能够托起无双镇唢呐明天的,从电影的后续镜头可以看出焦三爷对这个徒弟的人品与艺品是极为满意的。他后来之所以选择天性愚钝的天鸣作为接班人而没选蓝玉,看重的也正是他的仁孝忠义和勤勉踏实。自焦三爷收天鸣为徒后,一开始并未急于让他学艺,更多的是磨炼其品性与耐性,相比其他弟子对天鸣的要求要更为严格。事实也证明,天鸣后来并未辜负师傅的期望,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他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并最终成为焦家庄最有责任与担当的弟子。
电影中,焦三爷的另一个徒弟蓝玉表现出和天鸣完全不一样的个性与特质。他聪明伶俐、天分过人,在悬空运气吹羽毛、不换气吸满瓢水、芦苇杆吸河水等基础训练上都信手拈来,完全驾驭得游刃有余。然而,越易拥有的能力越不会懂得珍惜,对蓝玉而言,能将唢呐挥洒于弹指间,却不会当作生命一样守护。焦三爷从一开始便察觉蓝玉是个极不踏实、做事毛燥的孩子,以蓝玉玩世不恭的个性至多把唢呐当作生计,不适合守着古老的、即将没落的手艺活,所以想让他早学完早离开,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当他与天鸣一起割麦时,他丢三落四、应付了事,而天鸣每割一把麦子都叠放得整整齐齐,善始善终。有一次出班,当火灾发生时,蓝玉全然不顾唢呐冲出来逃命,而天鸣却冒着生命危险跑进火场去抢救蓝玉的唢呐。自始至终,天鸣拒绝别人帮他拿唢呐(蓝玉没拒绝),他一直牢记着师傅“唢呐离口不离身”的规矩。因此,最终蓝玉没能传承师傅的衣钵,被赶出焦家班,师徒二人也从此分道扬镳。
回归现实,电影的场景就是现实的翻版,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国民乐的发展就需要千千万万像电影主人公游天鸣一样把传统技艺当做生命一样守护的人。只有这种坚定信念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人,才会对传统技艺一如既往的坚守,天鸣身上的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缺失的。在现代民族管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从焦三爷收徒的经验中吸取智慧。在人品的选择上,尽量挑选能吃苦耐劳、品性优良、持有感恩之心、胸怀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教学对象。学艺天赋判断上,通过各种方法(如吹泡泡等)来考察学生的肺活量;通过在钢琴上弹奏各种音与节奏来让学生模唱以考察学生的声音听辨能力与模仿力;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提问聊天,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家庭环境及学习氛围,以此推断学生是否能长久的坚持学习。那些先天学习管乐条件不是太好的学生,教师可让其改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那些天性聪颖又勤奋好学的学生可列入重点培养对象。虽说教师应该有教无类,但乐器的学成却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培养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若刚开始没有认真的做好筛选工作,且学生又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勤奋踏实的品格,最终教学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有针对性的、慧眼识珠挑选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2、技巧训练——因材施教夯根基,深入自然摹技巧
任何民间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师傅的口传心授,刚开始学徒初学技艺的必修课便是夯实基本功,进而再实践、模仿、练习与创造,而这也是现代民族管乐“一大锅煮”式的教学所缺失的。电影主人公焦三爷对初学唢呐演奏气息的重视及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唢呐演奏的基础是气息,没有很好的气息控制,唢呐演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开始,焦三爷并未给天鸣讲授任何唢呐演奏相关的要领与窍门,只是让他拿着根芦苇杆吸河水,直至把水吸上来才能回家,但至太阳落山他都未能成功,日复一日,皇天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他可以通过长长的芦苇杆从河岸吸水入嘴,这说明天鸣已基本领会了唢呐演奏入门的嘴型与气息状态。之后焦三爷又让他对着更长的芦苇竿继续吸水,而这意味着他要用更强的气息控制力及嘴劲才能吸水成功。因此,这一看似简单的竹管吸水训练,一方面,实则进一步夯实了天鸣的气息基本功;另一方面,也蕴含了焦三爷极为丰富的教学智慧。焦三爷看似表面上的“无为而教”,实则“别有用心”。从电影播出细节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焦三爷是没有对天鸣进行任何唢呐指导的,两个月的时间天鸣就是拿着根芦苇杆吸水,乐器都未曾碰触,但焦三爷却把现代唢呐入门教学演奏的气息、口型、嘴劲训练通过一根长长的具体实物化的芦苇杆间接性的让天鸣完成了唢呐初学入门演奏所需达到的气息与嘴劲要求。让他在实物化的芦苇杆吸水练习中找到未来吹奏唢呐的嘴型与气息状态并加以不断的强化、巩固。两个月的时间里,焦三爷让一个幼小的孩子天天反复对着一根竹竿吸水练习,足可以看出焦三爷的教学用心及对唢呐演奏入门基本功训练的重视,而这也是奠定天鸣未来成为焦家班唢呐吹手的基本条件。
而《百鸟朝凤》中另一位主人公蓝玉,我们从电影片段中看出焦三爷对他并没有采用和天鸣同样的教学方式。蓝玉天性聪颖,具有演奏唢呐与生俱来的天分,从他一进焦三爷家门开始,我们便看到他具有比天鸣好数倍的肺活量,能一口气把焦三爷设置的障碍物吹倒,所以从镜头我们能看到蓝玉初学唢呐采用的是和天鸣不一样的训练方法,焦三爷让他一来焦家庄学唢呐练的是在院子里做“悬空吹羽毛”练习,这看似生活化的、简单的吹羽毛动作,实则是焦三爷在有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满足蓝玉天生贪玩的天性,让他通过貌似日常生活化的、玩游戏的方式,间接性的通过悬空吹羽毛看似简单、生活化的动作,来增强蓝玉的气息与嘴劲控制。因此,这给我们现代民族管乐的教学启示是:很多演奏技巧的学习,不一定要用生涩的理论讲解才能让学生领会,试着尽量把每一个技巧动作分解,并找到这一技巧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对应的、熟悉的的肢体动作加以不断地巩固,其实就是在间接的练习技术,掌握技巧,即所谓的“寓教于乐”。这不仅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的一种境界,于“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而在现代人心浮躁的社会,都在追求“最快、最短、最好”,教师也不例外,很多教师为追求经济利益与社会影响力不惜揠苗助长,给学生教授所谓的“速成”,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基本功极不扎实。从电影《百鸟朝凤》中我们可以看到天鸣在焦三爷家学艺时,焦三爷两个多月的时间都没让天鸣碰唢呐,就是对着河边用芦苇杆吸水以此来训练他的气息基本功及嘴紧控制,看似什么都没教,实则用最简单的办法极大的夯实了天鸣的气息,为他今后吹好唢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管乐教学,教师不应急于求成,一开始就急于给学生教很多曲子,应更多的夯实演奏基本功,注重气息与嘴劲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
自然之中有深意。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中,很多模仿鸟叫的声音都是源于对自然的模拟,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焦三爷会时常带着天鸣、蓝玉在芦苇边的树林里聆听与鉴别各种鸟叫的声音,师傅让蓝玉听鸟鸣声那段,蓝玉就听出三种鸟,还抢着回答。但是天明听出更多,说明天鸣对声音的天分更高,更能静下心来坚持。焦三爷这种带着徒弟深入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教学过程,也是现代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所缺失的。带天鸣和蓝玉在树林里聆听鸟叫,并给他们用唢呐模拟示范演奏,让他们近距离的和自然接近,不仅能让他们愉悦身心、开阔心胸,增强他们对音乐灵敏的听辨能力,将自然的声音物化于心,外化于形;而且能更好的将唢呐模仿鸟叫的技巧吹得惟妙惟肖,从而极大的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与听辨能力。
3、技艺追求——唢呐终究为己吹,呕心沥血铸师魂。
演奏技艺学到一定程度,是为了吹给别人看还是自己看?是为了取悦别人还是取悦自己?电影的高潮段给了我们对于技艺追求最深刻的注解。当焦家班改名游家班后第一次出活回来,天鸣带着礼物回土庄看望师父、师娘时,焦师父非常高兴,拿出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好酒与他相互对饮,饮醉后兴之所至,拿出他珍藏多年的祖传金唢呐吹奏,师徒尽欢。焦三爷喝醉时向天鸣道出唢呐演奏的真谛与他作为匠人的坚守——“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一位吹了一辈子唢呐的老艺人多么深刻的见解与领悟!当唢呐吹给别人听时就有可能去刻意迎合、讨好别人,艺术就不会真,不真就不会动情,不动情就不会感染听众,而只有吹给自己听时,才会与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对话,与自己的情感吻合,进而达到情韵其中、人乐合一。可见,不从众、不献媚、不投机取巧、不迎合潮流,内心一直坚守最初的艺术底线与追求,对于我们现代的教师是多么的重要!而一个教师教学的艺术境界有多高,也直接决定了教授学生的水平与层次。
呕心沥血铸师魂。电影的结尾焦三爷在重病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把《百鸟朝凤》吹完的片段同样让人动容。当唢呐班最后一次在火庄窦村长的葬礼出活时,焦三爷认为无双镇只有窦村长当得起《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当年他打过日本鬼子、为村民修建水库压断过四根肋骨,因此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吹百鸟朝凤,当他吹到中间鲜血从唢呐口喷涌而出时,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如杜鹃啼血。这个片段焦三爷可以说已经把唢呐完全吹进了骨头缝里,没有这样誓死捍卫传统技艺的坚强决心是不可能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传承与坚守唢呐的。当唢呐班衰落,沉疴难愈的焦三爷却让天鸣去集市卖掉家里的老牛,为的是能用换来的钱给天鸣添置新乐器,病中垂死之时心中还对天鸣寄予无限的期望,想让他再重整旗鼓,把无双镇唢呐发展、壮大起来。可见,焦三爷已全然把唢呐的传承凌驾于自己的生命之上,更加验证了为之生、为之死的执着。然而传统技艺的丧失,原有价值观的坍塌,回不去的过去和不愿意面对的将来……影片最后虽掩盖不住故事成为现实主义悲剧的事实,但焦三爷为无双镇唢呐传承的那一片赤诚丹心终将光照千秋万代……
三、由电影《百鸟朝凤》引发对现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深深的扎根于民间,怎样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间土壤中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与智慧为现代民族管乐教学所用,此部电影中的师徒唢呐技艺传承为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而观照现实,电影《百鸟朝凤》的剧情就是当今民间技艺现实处境的一个真实缩影与再现。受商品经济与社会变革影响,如今传统文化与艺术传承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传承的主体分化解体,传承的队伍后继乏人,传承能力逐渐衰退,观众流失日益严重,现代传统民间技艺正在逐渐衰落并面临失传的境遇,急需加以抢救、发掘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电影《百鸟朝凤》中曾经无比风光、荣耀的唢呐掌门人焦三爷吹了一辈子唢呐,培养了那么多唢呐弟子,却在商品经济下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一解散,过世连吹八台《百鸟朝凤》的人都凑不齐。可悲的不是焦三爷,而是这个无视传统、不再对传统怀有信仰的时代!
正如《百鸟朝凤》的编剧肖江虹说:“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我们还把礼仪看得如此重要,如今物质丰盈了,廉耻却成了稀罕物。今天回过头看,那时候的乡村规规矩矩,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靠什么维持?靠的是人心深处千百年的道德积淀。”而现在人们无限制的追逐物欲、崇洋媚外,内心对传统的礼教与规矩不再敬畏,这种文化的没落与消亡就将成为一种必然。从前唢呐代表着乡村世界一整套的礼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现在大量的现代外来西方低俗音乐文化疯狂入侵,红白喜事上传统手艺逐渐被新的工具(西洋乐器)所替代,冲击的不只是唢呐匠人的活计,更是对无双镇礼俗秩序的重槌。当我们祖祖辈辈留传千年的传统技艺都将后继无人,当我们都不再以本民族创造的优秀灿烂文化而自豪时,我们又何以能让我们传统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风东渐”的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重建我们本民族没落的传统文化的使命落在了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传播、有国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身上。这些曾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民族团结稳定的向心力,它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路上努力一点点,相信重塑未来传统文化复兴与繁荣的道路才会走得更远,我们的国家才会因此而更加充满希望与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