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读书

有趣的小岛经济学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狂野一天

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买那么多美国国债?

扭转恶化的经济状况是该花钱还是存钱?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通过一条鱼的故事,来告诉你所有答案。

这篇比较长,我不太相信一般人能耐心看完。

01 有趣的小岛

这是一个有关于鱼、渔网、买鱼、存鱼的故事。

是不是很简单?

但却足以揭示世界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话不多说,故事开始了。

从前,有三个人(以下用A/B/C表示),住在一座岛上。

这个岛上食物种类极少,只有一道菜:鱼。

这种鱼一条够他们每个人吃一天。

所以,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

超级简单,加乏味。

但是他们三个作为进步青年,不想甘于平庸。

于是,A发明了“渔网”。

这样他每天就可以捕两条鱼,生产力提升了一倍。

B和C看着就眼红了,于是就像A一样,开始编织自己的渔网。

就这样,整个小岛的生产力都提升了一倍。

偶尔呢,B和C想偷个懒不抓鱼,就向勤劳的A借鱼。

A的条件是,借一条还两条。

几周之后,这三人都开始用自己做的渔网捕鱼了。

每天可以捕两条,但他们每天只需要吃一条。

于是很快,岛上鱼的存量就越来越多了。

这使得他们有空闲的时间出来做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了。

比如A开始设计更漂亮的棕榈叶服装。

B开始研究更好的厨艺。

C盖起了小岛上的第一座小茅屋。

生活看似乐无边了呀。

但A并不满足。

他号召B和C组建合伙公司,开始建设“巨型捕鱼器”。

这个捕鱼器每天可以捕到20条鱼!

这样,他们终于不用再每天傻傻地捕鱼了。

紧接着,A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B创立了自己的新式休闲项目公司。

C设计了小岛上第一条独木舟。

小岛的生产力大幅提高。

不仅食物变得更丰盛,服饰变得更美观,交通也变得更便利。

很快,关于这座小岛上“奢华生活”的传说流传到了附近岛屿。

他们依然还处在徒手捕鱼阶段。

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移民接踵而来。

新来的移民们有的选择去他们三位的公司打工。

另外有的选择通过向他们“借鱼”来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人们终于不用每天都吃鱼了。

还有人通过发明新的烹饪鱼的方法,变身为专业大厨。

一年后,随着岛上居民储存的鱼越来越多,鱼的存储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因为以前人们习惯把鱼放家里,但这样做效率很低而且很怕偷鱼贼光顾。

这个时候,一个企业家跳出来,开起了银行。

让大家把捕到的鱼通通存放在银行里。

这样岛民就解决了存储的问题,而且还能从银行得到一定的利息。

银行对小岛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提供了强助力。

岛上的储蓄不断增长,商业繁荣。

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岛上基础建设太差,岛民难以对抗天灾。

于是有人计划开设自来水厂,彻底解决饮水问题。

但这个项目需要182500条鱼的庞大工程款,这足可供250个人吃两年呢。

不过最终他还是寻求到了银行的帮助,顺利开起了自来水厂。

岛民只需每年支付一定数量的鱼就能换取自来水。

岛上的生活和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随着岛上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的能力也增强了。

于是就出现了“贸易”。

岛上生产的商品大量地卖到周边小岛,岛上没有而周边小岛有的大宗商品又大量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岛屿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几年后,随着岛上居民越来越多,武力、暴力也伴随而来。

因为大家并没有一个公共的组织来协调各种争端和纠纷。

岛民们觉得急需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安全。

最后大家决定,选举12人组成参议院。

于是“政府”开始建立,取名叫做“美索尼亚国”。

在政府的主导下,有了法律、军队、税收制度,社会秩序变得井井有条。


紧接着,政府觉得用鱼做交换物还是不够便捷。

于是就开始发行纸币,叫做“鱼邦储备券”。

居民们可以用这种纸币兑换成鱼,也可以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就像用真鱼一样。

但是很快,在一些政治野心家的操作下,纸币开始“超发”。

随之而来的就是“通鱼膨胀”,居民手上的鱼越来越不值钱。

相应地,企业开始削减成本,很多人因此失业。

退休人员成了快速通鱼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因为他们原本工作时存入了以为可以维持生活20年的储蓄,结果四五年就用光了。

没办法了,政府开始寻求别的国家的“援助”。

他们发现一个叫“中岛帝国”的国家还在过着他们之前的那种原始生活。

他们的岛民每天还要大量捕鱼并上交给国王。

于是,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索尼亚国用自己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换取中岛帝国庞大的储备鱼。


国库充盈了,通鱼膨胀现象渐渐地平稳了下来。

另一方面,中岛帝国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经济持续繁荣起来。

他们用大量捕来的鱼换取美索尼亚国的纸币。

他们每天辛勤工作。

比如制造冲浪板的工人,每天生产很多冲浪板,但自己却连冲浪的时间都没有。

美索尼亚国随后宣布:将所有制造业外包给中岛帝国,而本国国民呢,只需要尽情地消费就好了。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效率更高。

故事的高潮,来自于政府开始主导“棚屋”产业的发展。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大产业,来钱太快。

通过较低的利率,让人们低门槛地购买到自己心仪的棚屋。

在大量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下,棚屋价格开始快速飙升。

在一片欣欣向荣中,棚屋的价格不知不觉高到离谱了,而且建造的棚屋数量远远过剩。

在此期间,两家最大的棚屋公司“棚地美”和“棚利美”(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相继倒闭。

美索尼亚国只能通过一些应急的办法来试图挽救小岛经济。

甚至号召岛民们重新开始过回原来的生活,踏踏实实地捕鱼、卖鱼。

但岛民们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政府这样的号召完全无视。

最终,小岛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在这个时候,中岛帝国的居民上岸来了。

他们购买了这个岛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因为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鱼邦储备券”。

这下,美索尼亚人想要生火做饭就有“柴火”烧了。

只不过,能不能找到东西吃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片凄凉。

国王最后说出了一句话:还有谁知道怎么制作渔网吗?我想我们应该自己捕鱼了。

故事完。


02  见微知著

这是一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

从一段段递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提取很多知识。

以下做一一解读。

A发明了渔网,使生产力提升一倍。

这里“渔网”就是设备,就是资本,它有价值。

有了设备和工具,“经济学”就正式出现了。

B和C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向A借鱼来弥补自己在生产渔网的过程中造成的不能捕鱼的缺口,等渔网做好了再以双倍的鱼还给他。

这就是“借贷”。

借一条还两条,100%的利润。

但A也不会借出去太多,因为他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储蓄”以抵御风险。

毕竟不是每次借出去都能按时收到回报的。

同时,B和C也不会肆无忌惮地花费借来的鱼而自己不再去劳动。

否则就会还不上“贷款”而造成信用受损。

在他们发明“巨型捕鱼器”后,岛上鱼的储蓄急速膨胀。

但正因为这样的储蓄水平,他们可以抵御天灾造成的经济崩溃。

哪怕捕鱼器被台风卷走,他们也可以用储蓄渡过难关重新再建造新的捕鱼器。

储蓄创造了资本,而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

所以储蓄起来的1块钱对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大于消费掉的1块钱。

生产力提高意味着这座小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反过来,更多的人又促成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

多样化的经济又催生了很多新兴职业。

岛上的食物和工具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后,一部分人就不用再生产物质资料也能生存了。

于是,“服务业”应运而生。

伴随服务业而来的,是更多的媒介交换需要。

而此时的“物物交换”不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

所以,“鱼”被指定为“货币”。

因为人人都需要吃鱼,用它可以换到一切自己想要的物品和服务。

经济的多样化还促成了新的“社会分工”。

有人因此变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在商业上实现了“成功创业”,如生产独木舟。

随着他生产效率的逐步提升,独木舟的价格也随之逐渐下降。

于是更多人可以买得起独木舟,它就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

在类似独木舟这样的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岛民的“储蓄意识”开始逐渐提升。

因为,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手里的“鱼”将来会变得更有价值。

更多人愿意“储蓄”,就有更多资本可以用于贷款、投资、生产,最终带来更多消费。

银行体系的出现带来了长期的经济繁荣。

他们通过利率的杠杠即可获得可观的收益。

银行的借贷属性使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可能。

基础设施建设又为经济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了保障。

接下来的自由贸易又让小岛经济真正实现了腾飞,实现了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总之,经济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生产力。

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谓相爱相杀。

经济发展似乎一定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

人们普遍简单地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而实际上物价上涨只不过是通货膨胀的结果罢了。

过度的通货膨胀给民众带来的假象就是:虚假繁荣。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往往会选择“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

可以说,通货膨胀是人为地使物价居高不下。

货币投入过多,就会同时带来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大问题。

直接导致“经济停滞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故事中说到的“中岛帝国”其实就是暗指中国。

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中,用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换取美元储备。

中国人每天忙于工作,自己却没有时间享受。

美国曾经在20世纪中叶的时候利用巨大的“贸易顺差”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但20年后,美国已经常年处于“贸易逆差”。

这得益于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

因为如果没有全球经济系统对美元的内在需求,没有哪个国家会用商品去交换那个没用的纸币。

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作为出口型经济大国崛起的10年。

美国在2008年经济衰退以后,它的贸易逆差已经有所减弱。

再结合这两年来美国积极地号召“本国制造业回流”和中国适度地减少“外汇储备”就可以看出,两国的经济实力正在一点点走向某种均衡。

后来的房地产泡沫中著名的“两房”倒闭加上债务危机,都给世界经济敲响了警钟。

美国只能一步步地通过“美元加息”这个动作来“偿还债务”。

但显然在其他经济体逐渐崛起的时候,这招会越来越不管用。

美国通过大量印发美元、购买国债来稳定经济疲软,看上去很美。

可实际上这种惯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发展实际作用甚微。

这就是为什么在股票和价格高涨的同时,失业率却还是居高不下,实际收入还是陷入停滞。

一旦美元失去世界货币地位,美元的下场就会跟其他已经崩溃的货币一样。

这对我们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实业兴邦”——洋务运动时所提的口号仍有积极意义。


03  营销思维透视“经济好与坏”

常常可以听到“今年经济形势不好”这样的论断。

我曾经在年少无知的时候也相信过这样的论断。

幸好,现在长大了。

对于一个处在商业世界中的人,尤其是营销行业的人来说,这样的思维是致命的。

如果你或多或少也有点,那就待你悬崖勒马,再继续往下看。

万科CEO郁亮说,我很少看所谓宏观经济形势,我只想做好眼前事,克服眼前困难。

所以他说他对宏观经济是“盲目乐观”。

我深以为然。

作为商业世界中的一员,你的职责就是改变现状、解决问题。

你面对的大多数是一个个具体的客户和需求。

连“顾客真正想要什么”这样的事情都还没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就抱怨国家经济形势不好,未免过早。

马云说“不是实体经济不行,是你家的实体经济不行”。

我想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因为他现在的麻烦比我们都大得多。

所以做事的能力,虽然包括宏观思考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从具体处境出发做选择的能力。

在如今这样一个大跨越的时代,你在看到大批人倒下哀嚎一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太多新贵迅速上位生生不息。

这正好说明,不是经济不好,而是你还不够好。

看了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肯定知道这个意思。

以上是关于对悲观者的一点提醒。

再看硬币的另一面,一个曾经“乐观到飞起”的例子。

贾跃亭曾经说乐视要么伟大,要么死亡。

现在看来,他们是正在走向第二条路。

即便已经拿到同乡孙宏斌150亿的资助(相当于已经把自己卖了)。

但人家很聪明,这150亿花在哪都行,就是不能花在乐视汽车上。

所以从这个层面再次印证,乐视只要不碰汽车,估计活下去的可能性还能稍微大点。

郎教授说,汽车的复杂程度不是一个做手机的能想象的。

丰田一年在车上的开销是20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苹果现在所有的现金流。

所以苹果已经放弃了原定的汽车项目,因为实在不敢再继续霍霍了。

真烧不起。

乐视在汽车上烧掉的那100多个亿,连车的皮毛都还没到。

所以说,适可而止或许还来得及。

乐视模式简单说就是烧钱和讲故事。

6年融资750多个亿,一年365天里面有200多天是在开发布会。

这是典型的一言堂,而且一直在膨胀。

而跟乐视完完全全相反的华为,有着独树一帜的“轮值主席”制度。

这个制度可以保证每位高管都始终保持谦卑。

这也是华为了不起的地方之一。

用李嘉诚的名言来总结就是:知进,亦知退。

著名的财经主笔闫肖锋的观点是:

一味蒙眼狂奔,跑着跑着都不知道消费者到底要什么了。

违背市场,必死无疑。

中国需要华为、中兴这样的具备德系工匠精神的踏实企业。

要知道,在德国,全国上市企业不到800家。

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上市了,麻烦就跟着来了。

把“工匠精神”用在乐视身上显然比较有违和感。

但还是希望他可以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希望乐视可以好,希望商业世界中的一些创新者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但有一点必须遵循:商业经济,离不开上面说的那条鱼的故事里面的基本点。

虽然简单到10岁小孩也能看懂,但成年人往往跑着跑着,就反而看不懂这个简单的故事了。

因为那个故事,就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本原。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