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405天,17.9兴观群怨

2021-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05天

原文阅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讲解:

      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感发人的志气情感,可以观察天地万物人世的盛衰得失,可以交往朋友相互切磋,可以用来讽刺抨击不平之事。从近处说可以事奉父母,往远了说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启发思考:     

        前边学过,孔子几次谈到《诗》,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当时春秋各国的交往,都离不开《诗》。作为中国保留最早最完整的文学宝典,《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保存了大量的人文、地理、博物学、神话学,以及风俗礼仪的知识与文化信息,特别是形象具体地保存了当时几百年中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爱好。孔子整理《诗经》,为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孔子提出了《诗经》的四项功能,广泛地讲了学习《诗》的意义。

      “兴观群怨”就是孔子论《诗》的重要观点,主要阐述了《诗》在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以及提高个人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同时也阐述了《诗》在文艺鉴赏方面的导向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兴”是比喻和联想,这是一种“以彼物比此物”或“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艺术表现手法,即通过艺术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够熟悉掌握和运用这种技巧,就可以提高艺术想象力,故曰“可以兴”。

        比如,《关雎》就是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比喻),然后通过联想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礼记·学记》中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意思就是,学《诗》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就不能理解诗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无法获得应有的艺术享受。

        “观”是观察、考察。《诗》中大部分作品来自民间,真实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和民众的愿望,比如《豳风·七月》完整记录了农村耕种、采桑、摘菜、养蚕、纺织、染丝、打猎、砍柴、筑场、酿酒、凿冰、盖屋等劳动,描写了农人的真实生活,有苦乐,有忧勤,也有欢欣。通过学《诗》,不仅可以提高观察和了解社会的能力,还能知晓施政措施的得失和治国理政的道理,故曰“可以观”。

        “群”是群处、和同。《诗》中有许多描写日常生活和集体劳动场景的诗篇,如《周南·芣苢》《魏风·伐檀》等,场面壮观,富有感染力。通过学《诗》,可增强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故曰“可以群”。

        “怨”是通过讥讽来表达哀怨情绪。《皇疏》:“《诗》可以怨刺讽谏之法,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可见,讥讽和批判当政者是《诗》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国风》中有许多怨诗,如《新台》《南山》《硕鼠》等等,这些诗歌用辛辣的语言和大胆的比喻揭露了当政者的贪婪和残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学《诗》,可以学会通过讥讽来表达怨愤的艺术表现方法,故曰“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事父”和“事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也是考察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依据。《诗·大雅》中有许多诗篇描写了周部族先祖的伟大事迹和周王朝兴起的光荣历史,如《生民》《大明》等等,《颂》主要记叙了国人祭天地、祭祖先、祭山川、祭四方以及祈年、追先、戒后等活动,如《清庙》《丰年》等等。学习这些诗篇有助于增强每一个人对宗族和氏族的归属感和对先祖和神灵的敬畏感,也有助于培养“孝”“忠”等道德修养和“温柔敦厚”的良好品行。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从《诗》中可以学到许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国风》中有许多抒情诗都采用了比兴手法,比兴之物大多是自然界的鸟兽草木,如“关关雎鸠”“黄鸟于飞”“参差荇菜”“采采卷耳”等等,通过学《诗》,可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最后顺便说明一下,在孔门诗教中,“言《诗》”和“学《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或思想境界:“学《诗》”是学习《诗》的基础知识,以理解和背诵为主,所以孔子对孔门后进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在“过庭之训”时他又督促伯鱼道:“不学诗,无以言。”

        “言《诗》”则是深入研究和探讨《诗》的思想内涵,并且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子贡和子夏都已达到“言《诗》”的境界,所以他们在孔门四科十哲中分别名列“言语”和“文学”优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