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万爱千恩百苦---读《亲爱的安德烈》
试论龙应台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往往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与内涵。《亲爱的安德烈》中收录的龙应台与孩子安德烈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的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家长和子女。本文就文本中龙应台永不枯燥的教子之方做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龙应台 安德烈 教育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亲情是人类最自然、最本能、最珍贵的感情,也是历代文学作品讴歌的永恒话题。“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对于父母的定义可谓言简意赅而又震人发聩。古人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诚然,母亲饱尝十月怀胎之苦、牵肠挂肚之痛,父亲则有耳提面命之教、谆谆过庭之语,他们都是在孩子不同的生长阶段适时扮演自己的角色。龙应台面对和安德烈四年时间的生疏、两代人三十年的代沟以及东西文化的隔阂,她毅然决定要认识十八岁的儿子,以通信的方式给予他成长中尽可能的指导与关注。
一、对安德烈价值观的指导
王豫《蕉窗日记》有言: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当今时代,尽管学校教育过分挤压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时难以改观,但是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的安德烈拥有广博的知识,家庭的富裕使他耽于物质享受,当他正酣畅淋漓、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无比优越的生活,龙应台却现身说法,以自己清贫、闭塞、无知的童年生活,让安德烈清醒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来唤醒他对自己当前舒适生活的不安,并告诫孩子要有担当,应该关注社会底层,注重对弱者的同情。当今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往往渐渐缺少了悲悯的情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龙应台不仅仅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更是发掘并提醒了几代人的道德判断。
当孩子长大并步入社会中时,总会遇到很多不期而至的困扰与抉择。“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下,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在现实和信仰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但你要自己找出来。”的确,当自己身在其中身不由己时,当自己被周围的一切圆滑世故、利用关系以及敷衍了事磨平棱角时,当别人不约而同地都表示1+1=3时,那时的你是否还有勇气站出来坚持1+1=2?纵然人生的道路充满泥泞与坎坷,在现实与信仰之间分化出来的那条路,我们终究要找出来,带着初心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便是人生。
二、对安德烈未来工作的希冀
一个人的社会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方式,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单只为养家糊口之用。“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更不容易,如何让国家源源不断的教育投资转化为更大的人力资源利润,俨然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择业观念存在极大的功利主义,对个人志趣理想与发展前景没有准确定位,由此转化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工作要有意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给个人提供尊严和成就感,这是龙应台对孩子未来的希冀,也是对社会中青年就业状况的思考。路遥说,“作家创作,不只是为了取悦当代,更是为了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龙应台即是如此,而且,她爱自己的孩子,也关注其他孩子。
三、给予选择人生伴侣的建议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择偶选择历来作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而长期存在,代际之间的隔阂让一个本来可以温馨的话题愈发沉重,有时甚至演变得充满浓烈火药味的家庭矛盾,究其原因,不外乎父母缺乏指导。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深沉、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即是父母对子女之爱,爱孩子,就要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去指导孩子、帮助孩子。对于伴侣的选择,龙应台是这样定义的,“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诚然,龙应台要告诉儿子,一定要选择真正爱你的那个人,无关乎地位、职业和收入,也无须轰轰烈烈感天动地,只要你觉得她可以与你相濡以沫、长相厮守,当然这也是普天下所有父母共同的愿望。
四、结语
资深传媒人杨澜曾经说过,“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人感,孩子就会模仿你的。”龙应台是作家,半生抒写社会、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但她也是位母亲,一位永远散发着母性温柔与慈爱的女人,她爱孩子,并懂得尊重、理解、陪伴孩子,或许,这便是最朴素、最简单、最人性化的家庭教育。孩子和母亲之间洋溢着深深的、真切的、不尽的爱,这种爱才是孩子和母亲永恒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