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侯笔录》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4526/c28ef578984157f7.jpeg)
我喜欢按作者来挑书看,对于喜欢的作者,就把他的书都借来看。马伯庸算是我喜欢的作者之一,但他的书我做不到都借来看,不是说他写的书太多看不过来,而是因为他涉猎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我只能挑我感兴趣的看。
《七侯笔录》虽然是2019年出版,但却是马伯庸2006写的小说,据说那时候小说没写完,直到2019年出版前马伯庸才填好了坑。马伯庸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对我的创作生涯来说,《七侯笔录》就像它的主角罗中夏一样,是一部幼稚、不成熟的‘中二’作品,但这其中,蕴含着我对文学的初心,以及不可追回的少年意气...... 为了保留那一份难得的青涩,我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简单地调整了一下设定和情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一来不致蒙骗读者,二来也给自己一个纪念。如果你们读着读着,发觉作者怎么这么幼稚、这么土气,那就对了,我在给你们看我一直想回去的青春。”
我后来在看书的过程中,觉得他对自己的评价说得真准,这本书的文笔和风格与他现在的小说相比,青涩了很多,也“中二”了很多。
几千年来,每一位风华绝代的文人墨客辞世之时,他们的灵魂都会寄寓在一管毛笔之中,只为一句“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的誓言。其中最伟大的七位古人,他们所凝聚的七管笔灵,被称为“管城七侯”。一位不学无术的现代少年,无意中邂逅了李白的青莲笔,命运就此与千年之前的诗仙交织一处,并为他开启了一个叫作笔冢的神秘世界。(此段文字来源于百度)
《七侯笔录》读起来有着很浓的网络小说的风格,以短句为主,节奏感好。虽然小说有着国学背景,包含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但读起来一点不晦涩,不枯燥。
我最佩服马伯庸的一点就是,他的小说不管涉足哪个领域,都会让人觉得他是那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他的知识库真是太丰富了。后来我了解到,马伯庸在写一部小说之前,会用一两年的时间去针对这部小说的背景做专门的研究,大量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专业资料,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请教专业人士......可以说,他每写完一部小说,也就成了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
但我觉得《七侯笔录》应该没有写得这么艰难。对于马伯庸来说,这本小说涉及到的文学、历史、人物生平等等,大部分应该已经存在于他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在写作时他只需要补充一些资料就可以了。
据说当年马伯庸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自黑“bug数量跟网兜眼有一拼”,喜欢他的读者却认为,就算如此,毒草程度也不会超过于丹老师。
《七侯笔录》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也掩盖不了它最大的亮点:马伯庸设定的每个笔灵,都有一位对应的书法大家或文学大家,不管是从历史背景、文学成就,还是人物性格,笔灵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都非常匹配。这一点,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准的描述。
另外,我想,肯定有不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和我一样,因为书中的情节,而想去多了解了解书中提到的一些诗句和相关历史背景。
网上有热心读者总结了《七侯笔录》中提到的所有笔灵,我来当个搬运工,放在这篇读后感里做一份记录保存吧。
青莲遗笔——李白
点睛笔——张僧繇
秋风笔——杜甫
水经笔——郦道元
麟角笔——张华
五色笔——江淹
通鉴笔——司马光
凌云笔——司马相如
天台白云笔——王羲之
咏絮笔——谢道韫
画眉笔——张敞
如椽笔——王珣
沧浪笔——严羽
鬼笔——李贺
怨笔——唐婉
灵崇笔——葛洪
紫阳笔——朱熹
从戎笔——班超
商洛笔——王禹偁
正俗笔——颜师古
雪梨笔——岑参
常侍笔——高适
天人笔——董仲舒
瘦金笔——宋徽宗
慈恩笔——玄奘
太史笔——司马迁
滕王笔——王勃
檄笔——骆宾王
边塞笔——杨炯
五悲笔——卢照邻
愁笔——李煜
孤愤笔——韩非
怆然笔——陈子昂
药王笔——孙思邈
七贤笔——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