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在谈写作读书

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写作以阅读为前题

2021-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泽乐王

中午儿子忧愁地说,老师一周布置一篇读后感,难道要我们一周能读完一本书吗?

他给我算了一下,说这已经是本学期以来,老师布置的第五篇读后感了。

假期及开学读得《呼兰河传》、《写给儿童的哲学启蒙》、《中国儿童地图百科全书——世界遗产中国篇》和《长大只需一秒钟》都已经写过,《西游记》倒是读完了,但《四大名著》老师又建议不让写,说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驾驭。

这样以来,他发愁说没有读过的书了,本周的读后感可怎么办呢?

确实没有本学期新阅读的书可写读后感了。

一方面我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她每次都会留读课外书这一项家庭作业,可是学生们到底读了没读?读了哪些书?读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理解书中的精华?这些都不好检查。

因此她想用写读后感的形式,督促孩子们完成阅读课外书的作业,同时还能通过写读后感练习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我也理解孩子的苦恼,每周都要写一篇读后感,在他的小脑瓜中,那可不是每周都要读完一本书吗?

我不知道班级里有没有孩子可以一周读一本书?

应该有。故事类的,或者趣味性的,一周一本应该可以。

但我知道儿子没办法在这学期一周读一本,自从将《四大名著》买回来之后,他《红楼梦》和《水浒传》都读得很慢。

砖头一样的书,字密密麻麻的,还分上下册,加上是半白话文,得慢慢读。

水浒传(上)

每天的时间也有限,中午回来吃完饭休息一会就该走学校了。

下午回来有一点课外作业,一般两个小时内能完成,但加上吃饭、洗漱和陪妹妹玩的时间,再除去半小时读英语的时间,也就睡前能读30分钟左右的书。

30*7=210分钟,加上儿子读到精彩的句子和成语要做批注或者写笔记,这样一周读完一本书就变得有些困难。

思考了一会儿,我建议将以前读过的书重新拿出来,因为读过且有批注,花一两个小时温习一遍,再写读后感。

儿子顿时喜笑颜开,说这真是个好办法。并庆幸说还好以前的书都认真读了。

我在心里暗暗庆幸,虽然儿子读书慢,但好在一直没有中断过,每天都能读一点,加上他读得仔细,因此,虽没有上过专门的作文辅导班,但每次作文都是一次性成文。

如果遇到他感兴趣的想象类作文,那更是洋洋洒洒两千多字,趣味性和可读性兼具。

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儿子的读后感从未被打回来重新写过,作文也多次被当做范文。

看着作文本上老师批注的那一个个“优”字,我知道这是长期阅读的沉淀。

再回想自己重新拿起书本开始阅读以来,少了以前的焦躁。

有时间了就多读一会,忙起来就踏实忙碌,见缝插针,慢慢阅读。

近期又开始练习写作,渐渐也有了一点点收获。

最后由衷感叹:“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输入是输出的前题,每一本读过的书都算数”。

开学感悟 世界遗产中国篇读后感 长大只需一秒钟读后感结尾 写给儿童的哲学启蒙读后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