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还行撒贝宁,一月哈佛詹青云
薛兆丰在《奇葩说》最后一集告诉大家:
“成功其实带有许多偶然因素,我们都喜欢请成功的校友讲他们过去的经历。但其实如果你真的根据他们的经验来做,你也不一定成功。
我经常说,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邀请那些最失败的校友回去做分析的话,他们给你的启发,不见得就少。”
詹青云是受大学生们崇拜的那个成功者,而我是那个不受大学生待见的失败者。
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耐下心来听我讲讲我的失败经历。
詹青云在决赛时非常诚恳地告诉大家她的成功经验:她只用了一个月就申请上了哈佛法学院。
这是因为别人都有其他事在忙,分了心,而她认为“与其拉长战线,不如猛烈地增强炮火。”
很巧,我的观念和她超像,我就是照着她的话做的。
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虽然不是什么985、211类的名校,但在浙江还算挺可以的了,同学们毕业后大都混得不错。
我的室友一个成为了浙大经济学博士,一个央财硕士毕业后进了很好的企业,一个宅家码字写网文(有房有车有老婆,我觉得他最幸福)。
在我快要毕业时,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放弃了当时已经面试通过的一份大公司管培生的工作,转而全职考CPA。
因为我从知乎那儿看到别人一年考出了6门,然后进入很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历练,工作几年后成为注册会计师然后进入上市公司成为CFO。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很多大公司的CEO要么是销售出身要么就是财务出身。
阿里巴巴的CEO张勇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在普华永道当过审计,又在盛大当过CFO,之后才进入阿里搞运营和投资。
考CPA拥有多么广阔的前景,今后的日子就是身穿精致西服住五星级酒店戴名表司机接送上班,和人谈的那都是上亿的生意。
6门太难,我想我资质差一点,考个3门总不是问题。于是我全职准备了10个月,最终3门都挂了。
但这也没事儿,脑子不好使东西背不下来就该认,既然选择了审计,就该坚持做下去。
国外的、国内的四大肯定进不去了,好一点的事务所要么选有经验的要么选择校招。
选择社招的就是一些不那么好的事务所了。我选了一家主做破产审计的事务所,那家公司当时刚好缺人去富阳山区的一家破产工厂做留守值班人员。
待在那家公司的半年里,几乎每星期我都要出差到偏僻的工厂,早上8点上班,晚上一般都得加班到8点,周末也无法完整,得开会或者写周总结。
我因为有自己的想法,譬如建议用可以多人协同办公的软件,这样可以避免一份文档多人修改带来找不到相应版本的麻烦。
但这不符合带我的老师的工作习惯,她因此不喜欢我。
我大学里的老师说话都很温柔很好听,明明自己是个大学副教授已经混得很厉害了,但总觉得学生们今后必定比他们还牛逼。
所以学生有天真的想法,老师都用温柔、鼓励的语气和学生交流:你真棒,你这个想法很好。
出了社会,上司可没那么多耐心,不喜欢你的建议直接说年轻人想法不要太多,看你不爽就直接给你安排苦活。
这样的工作让人又累又看不到希望。
晚上加班到8点之后回到住处,我再打开CPA教材,大脑发昏,书上的字就像蚊子一样到处飞舞,根本看不进去。
我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努力是一种天赋,有的人可以做到,有的人做不到,因为每个人的精力值是不同的。
其实干审计这份工作辛苦点也没事儿,因为毕竟审计是个技术型的工作,在会计师事务所待得时间久些,有了这份履历之后今后出去找工作就能更吃香。
上司说话难听点就难听点,忍忍就都过去了,被上司瞧不上,没有归属感,就再坚持坚持,用更好的行动来弥补。
但是詹青云告诉我们错的不是年轻人,年轻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幸福感:
“我们要用裸辞的方式告诉你的老板们,不要让年轻人成为那些随时随地可以孑然一身离开这份工作的人。
你们应该努力,这个社会应该努力让这些工作为年轻人带来尊严,为年轻人带来归属感、幸福感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坚持。”
说来也巧,詹青云说的话跟我做的事超级符合!
为了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幸福感,在老师又派我一人去别的地方驻扎时,我毅然决定裸辞,裸辞后很快找了份月薪4k元,事少,每天下午4点半就下班的工作。
工作了两个月还没转正,我就被辞退了,并不是因为我不好,而是那家公司因即将倒闭而大面积裁员。
后来换了家公司,我在那家单位有归属感、幸福感。
工作地点在钱江新城CBD,一眼就能望到钱塘江,公司要求每天8点40分上班,下午4点下班。
老板每周会带员工去体育馆打篮球,会用发红包的方式督促大家锻炼身体。
哪里有好吃的他就想着带我们去吃,哪里有好玩的他就想着带我们去玩。
到下午4点,他会让我们早点回去,给公司省点电。(参照李诞,他在《奇葩说》的态度就是我们老板的态度。)
一年一次的团建,老板趁着杭州冬天带我们去三亚玩。
这样的公司也有坏处,那就是工资不高,到手4.2k。
另一个坏处是员工的绩效判定模糊。
员工是老板的下单员,赚多赚少其实都看老板的决策,我干了一年多除了几千块年终奖和老板微信群发红包的钱,别的属于绩效的钱压根没看到。
如果你本身就很有钱,在杭州有几套房,到这样的公司上班养养老是非常适合的。
我非常喜欢那家公司,我在那家公司工作时业余还写作,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可是,那家公司还是倒闭了。
什么样的工作能给人幸福感、归属感?钱多事少离家近应该算吧?
但步入社会我才发现,工作无非分两种:要么钱少事少,要么钱多事多。
假如你发现有一个人工作非常轻松钱还多,那一定是他履历够强悍。
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到哪儿都是人才。各地政府都是出住房补贴再倒贴几十万请你来的。
考过CPA且在会计师事务所有独立项目经验的大佬,大公司请你去当CFO,可关键是你能做到在高强度工作的前提下依旧抽出时间背书吗?
或者说你是那种可以一年过6门专业课的学霸吗?
詹青云呼吁老板该给年轻人更多的尊严、归属感,可是老板肯不肯给她没说。
我知道很多大学生都很迷惘,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假如有一份相对确定的答案就不会那么迷惘了。
我的失败经历加上成功人士们的成功经历,刚好可以画出一个横坐标。
你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自己大致的位置。
假如你在学校混得一般,考试成绩不出类拔萃,在学生会甚至混不到一个副部长,自己在爱好上也无法作出非常好的成绩(打游戏、做主播之类的)。
这时,也许你该为自己的能力根据相应的坐标系打一个恰当的分数了。
要知道,在坐标系最右端的那些人早在学校时就证明了自己。
马云在学校时就证明了自己的嘴皮子,当上了学生会主席;马化腾高考分数739能上北大,家里条件也非常优越;刘强东虽然家里穷,但他是宿迁的高考状元......
假如我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水平,辨别出自己大概位于坐标系的哪端,就能在毕业时作出理性的选择,不至于浪费掉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时消耗的青春。
浙江理工大学在校招时还是有不少好企业的,进入大企业混个3年半到现在年收入可能也10W+了,如果那时还心怀梦想,依然可以在业余时间读书写公众号。
或者大学毕业考公务员,拿个铁饭碗,不用像我这样一把年纪不敢谈恋爱,每天脑子里装的只有写稿,白天眼睛一睁开,写稿,晚上眼睛闭上之前脑子里想的是明天写什么。
本来收入就低,不写就更没收入了。后背倒下去没有家可靠,父母只会骂你为何赚得那么少。
许多迷惘的大学生都被一些成功人士所书写的“一眼望得到头”、“选一张结实的桌子因为要用几十年”等句子给吓坏了。(包括我)
但其实进入体制并不意味着完全锁死了你的上升通道,稳定不代表没有未来,不代表完全失去了可能性。
进入小的创业型公司,有多少概率这家公司能成为阿里巴巴、腾讯,然后你作为创始人分到原始股成为亿万富翁?
不好意思,小公司99%的概率是倒闭。这也是为什么铁饭碗一词在很多混过社会的人眼中如此重要。
杭州的互联网小公司倒是有可能上市,前提是你能受得住996和不定期的裁员吗?
作为一个资深失败者,我在不断地失败中总结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不要看别人怎么说,要看你能不能做到。
成功人士将一个行业说得天花乱坠,仿佛你踮踮脚就能够到,你再怎么心动都没用。(别说一个月,给你十年也上不了哈佛,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到你难以想象)
因为假如你够不到,成功人士口中的繁华就与你无关。
在大学迷惘时,我读了很多年轻人要勇于尝试,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你行不行之类的话。
但其实早就在不经意间,你不得不承认,你的人生正不断不断地被自我证明着。
詹青云为什么能准备一个月就考上哈佛,在此之前,她已经在中考、高考、研究生的学习中不断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可是,假如我今后有孩子,假如他心怀青云之志,我一定要告诉他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
不掂量清楚自己的实力,盲目地去做一件目标远大的事,可能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满挫败感。
并且,尤其要警惕那些从成功人士口中讲出来的话!
北大还行撒贝宁,不知妻美刘强东,小小目标王健林,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杰克马。
现在还要加上:一月哈佛詹青云。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