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今日看点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去爱吧,就像你从未被伤害--用正向心理学和孩子聊爱情

2016-09-29  本文已影响943人  Zoey2016
电影《Flipped》剧照中文译名《怦然心动》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迅猛发展,唯有一样东西是完全没有进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自然科学前赴后继,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更先进的理论,有一个继承的过程。但是在爱情的世界里,它不可能做到前赴后继,它不像自然科学是可以积累的。

举一个例子,我的儿子是不可能将我对爱情的领悟作为他进一步了解自己爱情世界的基础。他还是要从青春期开始,从骚动期开始,直到成熟。没有积累,是自己创造,自己发现,同时也从中发现自己。所以不要害怕失恋也不要害怕离婚。人的智慧就在于如何摆脱这种痛苦。

--摘自《我的恋爱 我的文学——渡边淳一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1. 杰的故事


几年前在IBM中学生团队编程竞赛场外,偶遇实习时的指导老师在门口焦急的踱步。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而他的头号种子杰还没有到场。也不确定到底会不会来,因为杰已经两个星期没来上学了。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杰一年前在网上认识一个女孩子,因着爱打游戏的共同爱好,成了男女朋友。女孩远在佛罗里达,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秋天开学的时候,女孩子突然提出分手。杰无法接受,很伤心, 执意要去佛罗里达找那个女孩。父母觉得简直是无理取闹,坚决不同意,还把杰的护照给藏起来了。没了护照,杰出不了境,一怒之下,开始逃学,离家出走搬到朋友家住了,成天在网上打游戏,坚决不回家。 

这事情发生在12年级这个节骨眼上,父母心急如焚。时逢IBM编程赛,小伙伴们好说歹说,才把杰说动来参赛。他父母知道消息后一大早就赶来找老师,恳求老师见到杰务必劝他回家。

那天杰最后还是到了,虽然迟到了。我留意了一下他,一个高大腼腆的亚裔男孩,一副颓废疲惫的样子。 比赛持续了一整天,上午各个队聚在一间大屋子里写模拟赛车代码,下午的时候,所有的赛车被加到同一个模拟赛车场上同场竞技,优胜劣汰。杰和他的队友们过关斩将,一路杀入决赛。 也许是因为赛场的热烈气氛和全情投入,总之那天之后,杰满血复活。 没几天就回去上课了,不久也就搬回家了。

某种程度上说,杰是幸运的,一次需要团队合作的编程竞赛把他从失恋及和父母闹翻后的自闭和逃避中拉了回来,对计算机编程的喜爱,和同小伙伴们一起并肩战斗激情,唤醒了他,生活和学习重新回到正轨。

失恋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虽然爱情的领悟无法继承,每个人只能自己从零开始去体验。但是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那么孩子在这条自我认知探寻的路上会少些不必要的磨难,相对走的顺畅一些。

可惜中国文化传统里父母对孩子早恋从来都是忌讳莫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鲜有关于爱情和性方面的沟通。孩子对情爱的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童话,言情小说,影视剧和网络,且不论这些媒体和渠道很多时候传递的未必是正确的价值观和情爱观, 剧情里为戏剧冲突的需要主人公对的感情处理方式对孩子多有误导,让原本就迷茫的青春越发迷茫。

本文谈谈如何用正向心理学里的乐观解释形态来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目的不是把自己对爱情感悟强加给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在日后处理感情问题时能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拥有摆脱失恋及其他打击造成痛苦的智慧。

2. 正向心理学的两种解释形态理论

失恋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起因。几年前了解忧郁症的时候,接触到正向心理学, 其创始人Martin Seligman把人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划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解释形态。

乐观和悲观两种解释形态,从时间、空间、内外在三个向度上来细分,对待挫折的看法,悲观者的解释形态是永久、普遍、内化的(简称3个P,  Permanence, Pervasiveness, Personalization),而乐观者的解释形态倾向于暂时、特定、外在的。

展开来说,看待挫折,在时间的向度上,悲观者会解释成永久Permanence : 认为挫败是永久的,持续的,挥之不去,会一直影响他的生活;  而乐观者会把失败看成只是暂时的,不幸终究都会过去的。

在空间的向度上,悲观者会让挫折对他影响普遍化 Pervasiveness: 会让一件事情的负面情绪波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件事上不如意,好像整个世界都和他做对; 而乐观的人会把在生活特定方面遭受的厄运和人生的其他方面隔离来看,不让其扩散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在内外在归因这个向度上,悲观者会把问题内化Personalization: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是自己,把不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也揽到自己身上,觉得“如果我当时那么做,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而乐观的人会把问题的出现归结于客观外因, 因此不会一味的自责内疚。

比如说鲁迅笔下,祥林嫂对待丧子之痛,就是典型的Permanence,Pervasiveness ,Personalization。所以最后她精神失常了。 

结合杰的例子来说,杰对待失恋,尽管后来呈现的是悲观。但一开始,在归因上,他认为是远距离恋爱的外因导致女友提出分手,尚存去佛罗里达找对方来挽回的一线希望,不管奏不奏效,至少是乐观的解释形态。不料,父母非但不支持,还把护照藏起来导致他复合希望彻底破灭。愤怒加悲伤,他把原本恋爱和父母关系这两个方面的挫败情绪蔓延波及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去上学,离家出走。如果不是因为编程竞赛的插曲,也不知道他会在痛苦和愤怒中沉沦多久,会不会把一时的负面情绪在头脑中固化成永久,然后发展成抑郁症。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杰的父母在儿子失恋问题上不顾及孩子感受的不当处理直接造成他离家出走和逃学。而生活中很多孩子青春期因失恋抑郁的案例里,失恋只是诱因,而后来父母简单粗暴的干涉处理,导致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3. 跟着满满正能量的Juli, 学习乐观解释形态

根据Martin Seligman的理论,乐观的态度来源于人对事情的解释形态,而通过练习和模仿,后天能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以乐观是完全可以习得的。

不止一次向朋友推荐过电影“怦然心动”,讲的是两个同龄的男孩和女孩的成长故事,有对爱的领悟,也有对自我认知的探寻。影片中的小女主人公就是以乐观解释形态对待感情问题的典型。

剧情梗概如下:一个喜欢爬到梧桐树上眺望远方的小女孩Juli,二年级的时候对新搬来的邻居Bryce一见钟情。两人恰好同班,Juli毫不掩饰对Bryce的好感,想方设法接近他。可惜Bryce不仅对她毫无感觉,还避之不及。转眼到了初中,八年级的时候,Juli常爬的那棵梧桐树因为施工要被砍掉,Juli誓死捍卫,恳求Bryce和她一起并肩作战,Bryce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退缩了。Juli的事迹上了本地报纸,Bryce的外公Chet对小姑娘非常认可,于是慢慢的Bryce对Juli的认识开始反转......

每个看过“怦然心动”的人,都会由衷的喜欢上Juli这个勇敢,乐观,自强,阳光的小姑娘。下面一起看看她是如何用满满的正能量来解释自己对Bryce不懈追求过程的种种碰壁。

首先从时间的向度来举例,乐观的人眼里的挫折只是暂时的。 电影里很长时间都是Juli一厢情愿的对Bryce热烈追求,而Bryce为了让她知难而退,不惜用和Juli的死对头Sherry约会这样幼稚的方法来刺激她,她依然乐观的认为Bryce和Sherry在一起只是暂时的,他俩绝不会长久,Bryce 最终还是会和自己在一起的。

再从空间的向度来看,乐观的人把挫折和不幸看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Juli在自家后院养鸡,每周都会喜颠颠的把新鲜鸡蛋送到Bryce家, 当她发现Bryce从来就没有吃过她送的鸡蛋而是每次直接倒进垃圾桶里时,非常失望。感情上虽然受挫,但她后院的鸡照常喂,学校的功课还是接着做。即便彻底认清了和Bryce之间一直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她该做的事情,仍然都认真去做。

最后从内外在归因的向度来看,乐观的人能从客观外在找挫折和不幸的根源,而不会一味的自艾自怨。从一开始Juli就把Bryce对自己的冷漠,解释为对方害羞,认为等他克服了害羞就会好起来的。到后来当Juli发现Bryce把她送的鸡蛋倒掉的原因是觉得她家太脏,所以认为她家的鸡蛋也是不卫生的,尽管很伤自尊,但是她却没有因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是找出工具来开始清理自家的前院,即使家徒四壁也要外观上看起来整洁一些。

就是对各种挫折的乐观解释,让Juli能够在追求Bryce过程中碰壁无数,却从不气馁。这种乐观的态度,也体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当她常爬上去眺望远方的那棵梧桐树被施工队砍掉之后,她虽然很伤心,但并没有消沉太久,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

当我把这部片子推荐给了八岁的女儿后,她居然一个星期里连看了四遍。朴实的叙事风格,两小无猜的故事,不同于迪斯尼影片公主王子的人设,让她耳目一新,同时她对勇敢自立的Juli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欢。以女儿目前的心智,还理解不了Juli追求Bryce的过程内里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现的过程,而影片的高潮是当Juli对Bryce的懦弱无比失望后,决然放下了对Bryce的一往情深。 虽然影片的结尾时,Bryce悔悟过来,反过来对Juli展开追求,两人终于在一起了。 皆大欢喜的结尾是满足观众的心理需要,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两人在成熟和认知方面的不匹配,并不适合在一起。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家里有青春期小姑娘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和孩子一起看这部片子的话,可以和孩子聊聊影片中清新美好的爱情和永远乐观的Juli。既然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得,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些乐观的榜样,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用乐观解释形态来看待问题。

4. 去爱吧,就像你从未被伤害过

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对爱情有憧憬再正常不过了。 就像Juli才二年级的时候,就对Bryce喜欢的那么确定。作为家长,虽然对未成年孩子恋爱不鼓励,但至少持一个开明的态度,把它作为一个可以在饭桌上谈论的话题。 尤其在孩子遇到感情挫折的时候,家长更要冷静,从乐观解释形态来引导和帮助孩子,千万不能像杰的父母一样冲动用事,差点酿成悲剧。

作为过来人,我们年轻的时候在爱情的世界里,受过伤,流过泪,有过甜蜜与忧伤,也有过经验和教训。只可惜,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所有领悟都“不可能作为他了解自己爱情世界的基础”,孩子“必须自己从零去体验”。路需要自己一步步的走,苦也需要自己一口口的尝,如果孩子能够学会用乐观解释形态来看待爱情或是人生中的种种挫折,那么他就不会长时间陷入困扰,乃至抑郁。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如果把青春期的萌动放在时间向度上来看,就是孩子自我认知的探寻过程中的一段而已。在这过程中,会遇到挫折,也许还会受到伤害,虽然这些事情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面对,但是希望他至少明白: 同一件事情,用悲观解释形态这么看, 用乐观解释形态可以那么看,要么在悲观中一蹶不振,要么在乐观中振作起来接着前行,非此即彼,最终选择权在他自己手里。

最后想引用Alfred D’Souza 《去爱吧》里的一段话作为给青春期孩子的寄语,其实也适用于我们自己。

"幸福是一个旅程,不是终点站。所以,投入地工作吧,就像你根本不需要钱;尽情去爱吧,就像你从未被伤害过;纵情地起舞吧,就像根本无人观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