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奖励和惩罚转向爱与理性
这个主题来自美国作家、讲师埃尔菲·科恩(Alfie Kohn)(1957年—),他主要从事教育、育儿和人类行为方面的研究。至今已写有14本书籍和大量关于教育的博文(只可惜中文译本很少)。笔者从两种动机的介绍开始,借科恩对美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批评,和我在国内做科学教育的观察和经验事实,对儿童孩子如何通过学习得到长远发展,以及如何将数学与科学学习相结合等问题为父母们提供一些思考的资源。
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
你知道究竟是什么驱动你获得好成绩,或者让你心甘情愿为你的学习付出额外的努力?是什么让我们想要在考试和生活中都能够做得更好?诸如此类促使我们向往成功的理由或愿望,就是我们的动机。除了生物学动机,动机有两种主要机制: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你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想想你现在在大学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在这里是因为你喜欢学习并且想通过受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那么你就是被内在动机驱动。相反,如果你在这里是因为你想获得大学学位以使自己更适合高薪职业或满足父母的要求,那么你的动机就更趋向外部性。事实上,驱动我们行动的不同动机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内在动机产生于我们内心的愿望。如果你是一名艺术家,你可能被它驱动去画画、雕塑等,因为这样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或能让你平和。如果你是一名作家,你写作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从脑海中的诸多想法中创造故事的需要。这些动机都来自于对活动或工作本身的兴趣,而没有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动机往往会成为行动者的品质或特征,比如搞艺术的人,感知能力就比较强;而数学家或科学家,通常逻辑思维能力会更胜一筹。
与之相反,外部动机则迫使你基于一些外部力量或结果去采取行动。由于愿望并非在你内心自然而然产生,而是因为某人或某件事的后果,比如惩罚或奖励。例如,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价值传统,时至今日,普遍中国学生把应试当作学习本身,普遍人把挣钱、做官当作人生目的,也就不足为奇了。包括你的老板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的激励计划来让你工作起来更加努力。这些外部影响会对人们为什么做,或如何去做他们所做的事情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不合时宜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SDT)有三个基本要素:
人类本能地积极主动地发挥其潜力并掌握其内在力量(例如驱动力和情绪)。
人类具有增长发展和综合功能的内在趋势。
最佳的发展和行动是人类固有的,但它们并不是自动发生的。
为了实现其固有的潜力,他们需要从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来。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会产生积极的后果(例如健康和成长),但如果没有,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SDT强调人类对积极动机的自然增长; 然而,如果他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受挫。
奖励的惩罚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3 / 1999 / 2018
在科恩的育儿书《无条件的养育》,和《奖励的惩罚》(Punished by Rewards)中,他讨论了父母需要牢记养育孩子的长期目标(例如帮助他们成长为负责任和有爱心的人),而非短期目标(如服从)。他认为,养育的关键问题是“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科恩最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是《停止说‘干得好!》("Five Reasons to Stop Saying 'Good Job!'"),他认为赞美/表扬就像其他形式的外在诱因一样,往往会破坏孩子对他们所做的任何被表扬的事情的承诺。如果孩子们被引导为做事是为了得到表扬,而不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或者这样做是令人愉快的。后来,他扩大了批评范围,认为积极强化,如某些形式的惩罚性“结果”,相当于有条件的养育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爱,取决于取悦或服从父母。
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科恩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但很难反驳的论点——反对使用奖励来激励人的行为。他认为,我们培养孩子,教学生和管理员工的基本策略可以用六个词来概括:Do this and you’ll get that(做了 A 就得到 B)。我们在人们面前摇晃着好吃的东西(从糖果棒到销售提成),就像我们训练家庭宠物一样。简而言之,奖惩,就是拥有资源的一方,凭借这个优势对资源的需求方所实施的操控。
奖惩,就是拥有资源的一方,凭借这个优势对资源的需求方所实施的操控虽然用激励来操纵人们似乎在短期内有效,但这是一种最终会失败甚至造成永久性伤害的策略。他说,我们的工作场所和教室将会继续衰落下去,直到我们开始质疑我们对源自实验动物的动机理论(注:科恩指的是行为主义)的依赖。
根据数百项研究,科恩证明,当人们被金钱,成绩或其他激励措施所吸引时,他们的工作实际上做得很差。从长远来看,和使用奖励来改变人们行为的计划无效一样,为了得到好的行为而向孩子许诺只会带来暂时的服从。事实上,只要我们越多地使用人为诱导来激励人们,他们就越容易对我们诱哄他们做的事情失去兴趣。奖励,往往把玩乐变成工作,把工作变成苦差事。科恩把奖励被称为“糖衣控制”。我们喜欢金钱、糖果或赞美,但我们不喜欢被它操纵。此外,奖励仅基于可观察的行为。他们往往忽略了人们可能转向食物或香烟以获得慰借的原因。Drive的作者Daniel Pink,在MIT进行的研究发现,外在激励方式对于简单的死记硬背任务是有效的。然而,当任务需要更高的认知功能或创新时,外在因素就不再有效,而是可能感到低落或沮丧。因此,对于复杂的问题解决的任务,人们往往受到自主,掌握和意义(autonomy, mastery, and meaning)的激励。
内在动机来自个体内部,而外在动机来自个体之外科恩的调查研究和逻辑证明,“外在的”动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的作用远比不上有“内在”(承诺为自己做某事)。更重要的是,这两者往往是相反的。绩效薪酬计划不能奏效。 组织依赖于激励机制越多,情况就会变得越糟。同时,关心帮助学生学习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忘记分数的存在。即使是表扬也可能成为一种口头贿赂,让孩子们对我们的认可上瘾。
胡萝卜与大棒式的奖励和惩罚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且这枚硬币还不值什么钱。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奖励和惩罚以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自我决定论。基于此,更好的答案是:首先,解决人们的动机和更深层次的关注点,而不仅仅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其次,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生活;最后,建立与他人的关系,促使改变。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我的观点
对动机的研究,国外的可靠资料非常多。我认为父母有必要了解,尤其对于教师,更应该是他们具备的常识。
Nicole对Fun的研究——四种乐趣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Flow概念我的教育观和埃尔菲·科恩的非常接近。关于孩子学习动机被人为外化的问题,在中国教育中甚为明显。
从宏观看,由于你未来的学习资源(比如考入什么等级的大学)跟你在K12阶段的学习结果是紧密相关的,而这些教育资源本来就稀缺、不均衡且获得通道单一。于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几乎演绎成了资源的争夺战,据说有的学校的家长已经互称“战友”。而争夺资源显然是个外部动机,但是当你被它操纵时,你几乎能够忘记你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采用传统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或执行实验,或者能够重复教师(或教科书)对故事或历史事件的解释。老师普遍没有和孩子进行思辨型的对话,比如鼓励孩子对同一事实发表不同的意见,反而是引导孩子说出那个可能有意义的、唯一的、老师希望他们记住的“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涉及复制别人的理解,而不是亲自去理解一个想法。在反反复复的测试中,孩子们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唯一的衡量目标——考试分数来反馈,并且因之而受到奖励或惩罚。
如果学生被引导以通过成绩,考试,最重要的是竞争为目的,那么这样会让他们变得更关注成绩,而不是学习本身。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证实,过分强调成绩会破坏智力参与,训练他们把努力看得比能力更重要,无助于他们培养能力。就像赞美一样,把一切都押在从能力到努力的转变上,可能会错失最重要的东西。尤其是低学段的孩子,他们本来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如果得到不恰当的引导和反馈,往往会让他们止步于把别人的理解加载于自己的记忆中,并认为——自己能比别人多记住的那些信息就是知识,并努力得到成人的认可——这样的过程就是学习。以至于失去运用头脑去追本溯源探究事物的真相的动力——但这恰恰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在水上行走:有趣的非牛顿流体实验(吉隆坡)举一个我最近几次在课堂上遇到的典型例子,2018年暑期的“开学第一课”(具体我没看,这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悉知的)我相信某些内容的确意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其对挑选的“非牛顿流体”的科学现象的解释却很肤浅。或许因为淀粉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他们对这个科学演示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个流体力学的问题对于节目的观众——K12的学生而言确实是较复杂。我并非指摘用罕见的“在淀粉池里骑自行车”之类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方法。它或许列举了非牛顿流体的属性,并让观众记住了一个“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粗糙解释,但却没能引导孩子们在大脑中留下“非牛顿流体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正如你可以穷举“雪是白的”、“纸是白的”和“牛奶是白的”之类命题,却很难说清楚“白是什么”一样,我们不能止步于“淀粉是一种非牛顿流体“这个命题(康德称之为分析命题,因为我们不可能从当中获得新知识),即无助于我们认识「非牛顿流体是什么」。我常对孩子们说,“……是……”这种形式的句子是数学和科学常用的句子,也是能够促使你们的大脑有效地思考的句子。除非你能够解释“非牛顿流体是什么”(当然流体的概念对目前的他们而言很难),你才能依此来判断生活中还有哪些流体属于非牛顿流体,而哪些不属于。你的知识便因此而产生并积累。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的第8题出题不严谨的问题,源自高中教科书上说,“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一知识点。由于这句话并不周全,仅仅通过演绎你也无法知道这个事实——酶不仅是蛋白质,还有RNA酶。可见,学习科学不仅需要逻辑,更要考察事实。需要探索事物的源头,死记硬背的结论不可能让你增长知识。
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的第8题 这是“酶是什么”的定义吗? 文不对题的课本 以上就是课本里对酶的本质的全部关键信息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是好事,但是引导孩子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则不可取。自然规律的发现过程的确不易,但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科学认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和审美水平。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熟知的衣食住行中就存在诸多的科学现象,引导年幼的孩子多观察现象,并逐步学会分析(比较、对比、分类等),高学段的孩子还可自主查阅资料,运用数学知识来建构对事物的规律的概念,甚至学习设计实验去证实自己通过观察提出的假说等等,不同学段可具备不同的概念水平。诸如此类培养理性思维的机会很多很多,比如每天上学放学的接送路程中,父母就可以联系伽利略的运动学和牛顿动力学理论和孩子交流物理和数学。又如在数学的课堂练习中能够把几十年前的“小明……小红……”的陈旧的、虚拟的问题,改成这样的问题——「你如何比较两片泡泡糖(含糖和不含糖)在每颗被咀嚼之前和之后的重量?」孩子们可能会立刻变得比较热情和繁忙——观察(这通常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做出预测,设计表格、实验并记录结果,解释差异,乃至联系到加,减,乘,除运算,以及使用小数和百分比,学习估计和推理等。这样的数学和科学链接起来的活动,不但生动有趣,还能让孩子有机会综合运用数学概念和科学方法。这难道不是最有益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吗?
科学是一个人通过运用自己的头脑认识宇宙规律从而认识自己的最有效的途径。科学不仅仅是思维方法,还能够影响人的价值观,它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罕见的魔法或奇技淫巧。总之,避免让科学学习远离学习者的感知和经验,尊重孩子的智力发育去合理引导他们的做法有益无害。除了在学校的学习,还有其他的学习形式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学校的努力或许有助于你获取更好的评价或争取到某些资源,但努力本身不是目的,努力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能力。
孩子周围的成人世界的认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孩子的认知天花板。而如何合理地对待孩子,尽可能给他们好的教育,也是成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认识到。从奖励和惩罚转向爱与理性,这是科恩的一个意见和建议,如果你同意并想要做好,有待于你的态度转变和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