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到群租房|一个人北漂的第36天
今天是8月20日。
一个寻常普通,抛在万千岁月洪流中,无迹可寻的无风无雨天朗气清的星期天。
36天了。
我一个人踏上北京,选择北漂的第36天。
1
7月13日,一个同样寻常普通的星期四。
我拎着一个小号行李箱,捏着G488次的高铁票,踏上了一个人第6次北上的道路。
离开武汉站不同于前几次到了北京西站都有人接,这次我踏上的是一条未知的道路。
在高铁上匀速前进的几个小时,我的思绪也飞快的运转着。
6月底我才从台湾回来,结束半年的交换生生活;
返校一个星期匆忙完成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回家一个星期陪父母,见想念的朋友们。
从下定决心去北京,到真切地站在帝都土地上,呼吸着北方干燥的空气,只用了2天时间。
节奏快到我根本来不及思考这个决定的正确性与否;
我想孤注一掷地尝试一个人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即使孤军一人,即使离家千里之外。
2
你会好奇我这样勇敢无畏的勇气来自哪里,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生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要么是巨大的欲望驱使,要么是巨大的打击刺激。
很巧,我就是后者。
去年的我,这个时候,还躺着家里听着“我养你啊”之类的毒情话,沉浸在做梦都能笑醒的“爱情童话”中。
直到现实给我重重一击。
在过去一年中,我体会最深刻的一个道理就是:人是会变的。
我只有我自己。
这并不是另一个罗子君的故事,毕竟我没有唐晶贺涵这样开了挂一样的神助攻。
但我依然觉得我比她幸运一点。
每对恋爱中的情侣,大抵是幻想着步入婚姻殿堂的。
我很庆幸我只是遇到一个半年就劈腿出轨的渣男,而不是结婚后遭遇背叛惨淡离婚收场。
我甚至不敢想象,这个人会在离婚后把我算计到何种模样。
脊背一凉,暗暗叹口气,万幸万幸。
这个程度上来说,我无比庆幸,甚至感恩人生这一课。
798涂鸦3
说走就走的车票好买,在人生地不熟,方圆千百里的帝都租房却是另一大难题。
问了10、20个在北京的同学,还有2个交集并不多的妹子愿意让我打地铺一块住。
很幸运,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在微信上1个小时就找到了合适的房源。
在南三环中路某小区,下楼3分钟就是地铁站,交通十分便利。
重点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群租房。
一套140、150平米的房子,隔断成四个房间,分别是两人间,四人间,六人间和八人间,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阳台。
第一感是震惊,20多个年轻姑娘就这样挤在一个屋子里,自如地做饭、洗漱,平静地来来往往,相互仿佛视而不见,一种莫名的默契萦绕在空气中。
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人生。
很快地,仿佛不存在适应期,过渡期这个概念,我也融入了她们,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4
一个小小的房间,也是众生百态,世间事的一角缩影。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我一定不敢相信人生有这么丰富的打开方式。
上铺姑娘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跆拳道教练,她的书桌上有一摞托福书籍,早出晚归,又热情爱笑。
对铺姑娘是一个瑜伽老师,做菜水平一绝,有一次悄悄发现她摆着一字马的姿势,一动不动看了一个小时书,内心暗生佩服。
第一个加我微信的姑娘,7月初刚来,是一个肚皮舞老师,第一天就拉着我热情的熟悉环境,逛超市,她说她两个弟弟也在武汉读大学。
玩的最好的一个姑娘,居然是内蒙古人,在国企当文员,和我一样在金台夕照附近上班,年龄相仿,很照顾我这个第一次北漂,“看起来很好欺负”的新人。
她们大多大学毕业一两年,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各种机缘巧合住在了一间房子。
大家平时穿梭自如,很少会相互打招呼,交集甚少。
一开始我不太习惯,后来,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毕竟,江湖险恶,像刺猬一样裹紧自己总是没错的。
5
在北京,每天挤地铁是我一天中最享受和绝望的时刻。
享受是因为挤地铁上下班的时候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即使放空,也是美好的。
绝望是因为,早晚高峰的人潮汹涌分分钟吞没了小小的我,每天都害怕包里的纯牛奶会被挤破,狭小逼仄的空间,大喘气都很困难。
有的人困倦神色难掩,黑眼圈重如被暴打;很佩服有的人妆容精致,没有一种美丽毫无代价,让看到她的人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更多的人神色匆匆,表情漠然,双眼无神放空,无视着周遭的喧嚣与拥挤。
一致的是,每个人如同沙丁鱼一样蜷缩在罐子里,身不由己,被推搡着进入车厢,再努力挣扎下车厢。
真是一出大戏。
人生海海然而当人们走下地铁,会突然神采奕奕,整理好衣服和发型,自信抖擞的走向一天的新生活。
好巧,我也是。
每次走出金台夕照B出口,背靠着央视大楼,我也会生出一种“朝阳传媒精英”的错觉。
是的,错觉。
下班快乐6
坐在东三环的“土豪金”里面,从高处远眺五环内的风景,我时常感到一种不真切感。
实习生的门禁卡只能刷一层楼,电梯没有数字按键,只能贴卡然后程序设定,分配到M、N、J、K、I、L、G……中的某一台电梯。
乘着某台指定电梯,看着侧面显示屏停留楼层的数字滚动,到达指定楼层。
工位旁边是文化频道的,一个低调的北大小帅哥。
我的工位当坐在曾经梦寐以求的地方,会发觉一切也不过如此。
和所有格子间里面挣扎的人们一样,大厦一块玻璃折射的光都让人刺眼。
每天芸芸众生来来往往,人的流动性,甚至都不如一块玻璃寿命长久。
很可惜,玻璃最多也只能折射光,并不是光本身。
金台园7
一直觉得,工作本身的内容不值一提。
如果能碰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新认识了很多实习生和老师们,还有媒体人们,但真正能多说几句话的人少之又少。
我想起贺涵提醒第一次踏入职场的子君说,你来这里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遇到几个说得上话的人,那很好,如果没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是的,意料之中,没有期待才不会失望。
外派到教育部下面一个事业单位对接合作项目是我自嘲为“发配边疆”的三个星期。
老师大概是想试试我的水平,丝毫不心疼一个外地来的,没有关系的小姑娘每天从南三环到北四环折腾的辛苦,能在21点前回到群租房都是幸运。
一个人的北京毕竟部门还有6、7个关系户实习生,吹着空调,享受着“朝阳传媒精英”的状态,每天17点下班。
我能做的,只有站直了,挤地铁。
很开心这段时光,遇到两个小可爱的陪伴,一个是“紫光阁”计划的低调小仙女,一个是隔壁交大呆萌的boy,简单的上午下午茶时光,一起吐槽的快乐岁月,也倏忽而逝了。
贵到哭泣的食堂餐8
坦诚地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自己来到这里的这个决定。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师,把简历递给老师,老师只瞥了一眼说,太小了,这些都太小了。
是的,未来的36天我逐渐明白这个涵义。
国家级媒体的平台、眼界和资源确实超乎之前自己的想象,我想正走在一条变得更好的路上。
如图所示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
媒体,只是充当一个媒介,一个传达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
即使戴着鲜艳的媒体嘉宾证,坐在人民大会堂报道两会,你也要清楚地知道,你和其他在座的人是有根本区别的。
别人有决定国家命运的投票权,而你只是一个记录者,见证者,旁观者,甚至和一台摄像机、一只录音笔的使命,大同小异。
9
这是一个人北漂的第36天。
背井离乡去北京,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但对于北京这座城池,它已经见证了太多人来来去去。
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啊。
著名景点在北京,不是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而是诚恳、努力、用心的经营生活。
没有苟活,更不是苟且的人生。
我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但此刻,我知道自己坚定地站在这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