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想省钱省力却总是花了更多钱、费了更大劲?

2021-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情绪疏导_可心

我自己有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每当花钱时候想少花点钱做成事,或者做事时候想少费点劲,为了这个目标和意图而行动,总是得不到特别好的结果。

就拿今天出门打车来说,很短的路程,我想出租也就是个起步价,比网约车的起步价便宜一点点。并且如果能一出门就刚好碰上出租车,那么还不用等网约车,能节省等车时间。

而实际上出门后,我等了近三分钟都没等到出租车。在等待的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自己那种焦躁的感觉。没等到,这时候再约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点不情愿,感觉时间已经被浪费了,想到可能会迟到,又怕耽搁事情,这时候自己已经升起来一种生气和焦虑的情绪。

虽然不情愿,有情绪,但是见没来出租车,于是就网约车。网约车快来了的时候,却偏偏来了一辆出租车。眼睁睁地看着出租车开走,然后自己又多等了几分钟才坐上车。更没想到的是,坐上车后,网约车的司机坚持要走规划的路线,这个路线却是绕道走的,就这样眼睁睁地多走了一段路,时间又多浪费了一些!并且车费也比预期中出租车的起步价更高。

这个事情,又一次让我体会到: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想要省钱,最后总是花费更多的钱,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消耗更多心理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当我们想要省钱省力的时候,却总是花费和付出更多呢?

我今天重新回溯了打车这件事,我发现当我一开始做出等出租这个决定,就是简单感觉一出门就打到出租车,又省时间又省钱,多方便。当我带着这样的意图的时候,我发现我就会时刻盯着看到底有没有达成我的这个目的。一旦发现没达成,我立马就有情绪了。就像是我下楼后看到一直没出租车来,我就开始有点焦躁了。然后带着焦躁的情绪,我开始没法安心等待出租车,我开始想网约车,换网约车时候又觉得不情愿,觉得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带着不情愿的感觉去约网约车,约到了,结果又没法接受出租车先来了的现实。就这样带着前面升起来的这些情绪,坐上了网约车,又看到网约车绕路走,自己感觉更加不爽。

为什么当我们想省钱省力的时候,总是会遭遇花费和付出更多的现象呢?其实关键是我们自己意识会容易关注在如何省上面,而不是关注要做的这件事上,不会关注在要做的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行动很难在做事本身上发力,意识被消耗在“省”本身,不愿意投入,哪里来的好的结果!

比如我打车这个事,我要做的事的目标是能够按时、高效地到达我想要去的目的地。采取何种出行方式,是服务于我的这个目标的,省钱省时间并不是我在做这件事的目标。而我自己无意识就把省钱省时当成我追求的目标了。当我盯着这个目的去的时候,我的意识就不在事情本身的目标上了。行动就很难围绕本身的目的发力。

为什么往往想省钱省力,却总是花费和付出更多呢?按照规律的角度:凡是我们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大概率是做事时候违背了事情客观和天然的规律。我发现但凡做事想要省的这个意图本身就不符合事情天然的规律。听道子说过:我们做事天然就是来体验我们的力量的,而我们想要省力的想法,本身就没法让我们体验力量,是限制自己去发挥自己力量的感觉。

“省”意味着不愿意投入,想要偷工减料,想要以小搏大,试想不愿投入、偷工减料,以小搏大,对创造价值本身有什么影响?大概率是难以创造出特别大的价值的,这种态度会导致做事的效果直接打折。

如果一件事要做成功,天然需要很多的步骤流程的话,那么带着想要省钱省力的意图,大概率没法安心地按照步骤流程去踏实做事。总会想要省去步骤,一步到位,或者少做多得,很容易就忘了自己最初的目标,去追求莫须有的“省”。试想,这样能支持做事本身吗?做事的结果会好吗?

如果说一件事做好,需要花十分力气,而且还是有效的十分,在“省”的模式下,行为的有效性不会高,用力的力度没用够,没用够那就得用时间和数量来凑,也就表现出来得花费和付出更多。有时候凑还不一定能凑上。

比如打车这事,你要去的地方距离是一定的,这个是没法偷工减料的,就是得花十分的力气。而你想省钱,选择了不那么高效的出行方式,那么经常是需要用更多时间的。所以其实本质上是没法“省”的,有时候你以为“省”了,其实是你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或者你消耗了更多的情绪价值。

“省”的这个意图,现在看来更像个阻力程序,是来迷惑我们而非真的可以让我们“省”掉什么得了便宜的。价值就是活真价值的,没有任何便宜可占。如果相信可以“省”,那只能让我们总是白消耗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出路是练就识别这个意图的意识,不要按照它的提的方案去做事,而是踏踏实实按照步骤流程,按照事情天然的需要,不打折扣地付出和努力,就可以不被它限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