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乐村.乌金垛
文/唐金秀
几十年前夏天的一个夜晚,乌金垛的许如与和祥在看场 ,新麦刚刚打场.两个中年人被分工来看场,半夜了,许如被一声声哭声惊醒,那是妇女的哭声,他连忙跑到搭伙的和祥床边,说: "陪我去周围找找,哪家婆娘在哭?这大半夜的,"稍微大几岁的和祥说: "别找了,是鬼在哭!""什么?鬼在哭…… "
乌金垛一一我的衣胞之地
我出生在乌金垛,娘家婆家都在这里,不知为什么,我要拼命寻找这个带有传奇性色彩的村庄,挖掘它的历史渊源。我曾经求问过父亲,可父亲只是随姑妈漂流到乌金垛落户成家,很久远的历史他也不知道,可我不信,总会有知道的,于是,我继续找寻,哪怕只是传说 ,只是相传,即使没有历史详实记载,那样我也可一读为快。
村名的由来
一种传说: 乌金村向东 200米处有一庄子,这庄子是一个垛田。从前有一大户人家在此居住, 建造庄园有良田30亩,有专门放马的圪(ge 第一声),叫马圪,此“走马圪”名至今未改,在走马圪上,至今还可以捡到许多的砖头瓦砾。
(小时候挑猪草,我们去过圪上挑过,常常抱怨这长草的地下怎么有石块,不像其他地方,草长在泥土上好挑些。)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这个大户人家做官得罪了狐大仙,它就专门拣砖头瓦片丢到做官人的田里,让他家种不好庄稼。伙计汇报做官的主人,主人说: "砖头瓦片年年在,就怕狗屎烂稻秸。"狐大仙一听中计了 ,就专门拣狗屎丢掉他家田里。后来这个位置就叫“ 臭港”,一直沿袭到现在。 因为这大户人家在此出产乌金,因而得名“乌金垛”。乌金实为国家之宝物,此人触犯朝廷,满门抄斩,毁灭了庄园。而"臭港"至今还在,仍叫"臭港"。(小时候上学,我读到香港、澳门 ,就跑去问毛俊义老师:"老师,香港大还是臭港大?"毛老师摸摸我的头,说: "你还挺会问的!"然后又不作答。)
第三传说,清朝年间,姓许的三兄弟携妻儿从苏州阊门迁徙而来,择地一垛子安家落户。许姓三兄弟起初挖塘土填宅基,挖到深处乌黑的泥土,为图吉利,把挑的乌泥黑土说成“乌金”,将来可以财发家富,并将此垛取名叫“乌金垛”。
村子的河东是燕子地,西边的地方是翅膀,桥口这里是燕子嘴,前面的两座庙叫做“阁老拜相”。
村子的河西是荷叶地,梗子就是一口大井,1962 年因无水而闭掉。
1953年,村名叫做“共乐村”。建的砖桥也叫“共乐桥”。[相关资料由秦宝发(已作古)口述,陶庄周宏祥先生整理)
第四说法:
甲辰月,沪大疫,十户九闭,街巷皆空,道设卡,河禁航,异乡客无炊米,形容枯槁,饥饿不堪者临窗哀呼,吾数日断炊尔,仁者救我乎,其声哀怜。官府施救,杯水车薪,难保周济。慈善之士,临街布施,乞食者绵延不绝。千里外,亲人顿足无措,道封车禁,物流不畅,以泪洗面尔,唯求苍天庇佑,其状之惨,吾乎哀者。欣盛世,逢明君,遣军民医护,救松沪于水火,疫者分诸省市救治,财粮八方援沪,顷国之力,不遗余力,洋行十里,车水马龙指日可待矣!
1368年洪武元年,因元未战乱导至苏北人口稀少,为发展农业生产,太祖遣松江,嘉兴,吴江等苏南五府民众迁徒扬州,海陵,盐城,淮安,南通等地开荒垦田,凡迁徒者集中于苏州阊门外的码头发放农具,种子,盘缠上船经运河入长江到苏北各地登陆插草为标,乌金始迁先民为苏州阊门外浒墅关人氏,是汉朝《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后人。始迁许氏一支落户于兴化唐子,一支落户于东乡乌金垛,一支落户于海安,海安这一支又于清朝嘉庆年间二次迁徒到现在的乌金垛,就是河现在河东作字排名的东门头家族。
所以乌金垛的开创元年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有国家历史,地方志,民间传说,苏州许慎后人家谱佐证。
人口迁徒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史历代都建立档案,民间传说和家谱记裁只能作为历史的佐证和参考。(来自村民许建滔)
古桥
古桥名叫“共乐桥”,“共乐桥”三个大字是东汊村刘文连书写,小字由本庄陈玉书写(陈玉是住在庙上的人)。该桥建于1953年,全是村民集资而建,砖质结构。建桥工匠系东台人张玉付(建桥师博由各家各户轮流管饭,田多的人家多管饭),桥舌栏墙西北角有一石雕刻, 桥舌西下有一长方形石块, 桥面中央合龙口有一45 平方厘米的方形石块。桥长12.5米,两头舌宽4米,中间3米,桥栏高40厘米,桥高7米,拱宽5米。
砖桥前身是小木桥,后来又建了大木桥,有3-4米宽,5-6 米长,耕牛能够行走,还建有桥亭,夏季人们可以坐下来乘凉,大小桥建造时间不详,历史悠久。
古庙
有和尚庙和仙家庙两处,庙均已毁,庙址尚存。
和尚庙原址约两亩地,四合院式的庙,
仙家庙原址约一亩地, 现在仙家庙前院傍河边而砌的墙根,长约13米,高约2米,仙家庙码头保存较完好,古长条石台阶。
古树
银杏树,80 多年历史。80年前一位叫许道成的僧人从仙家庙功德堂天井的西南角移栽而来,那时高1米左右,如今长成参天大树,树根部向上60厘米处,周长266厘米,树根部向上两米处,周长200厘米。树高约15米,枝繁叶茂,杏果累累。
另有相传14 代许家祖坟上长有一棵铁榆树, 一个成年人合抱之大,于1958年,被陶庄公社砍去打绞关。
六角亭
1944年 10月10日.为纪念朱廉贻县长以及25位阵亡将土,廉始区署在乌金村北首梓辛河南畔建造了抗日纪念亭落成。此亭高3米,宽6米,砖木结构。小瓦盖顶, 六角形,顶部六角各悬挂一只铜制的风铃。亭内立有朱廉贻县长以及25位阵亡将土的灵位和他们的生平事迹介绍。
是日, 罗汉区长,李英政委在这里隆重主持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朱廉贻县长以及25位阵亡将士。追悼会上,李英政委对每一位烈土牺牲的经过作了一一介绍和褒扬,激励广大干群要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参加追悼大会的人不仅有本村全体干部和村民,还有来自各区、各乡、各村的干部和群众,盛况空前。在60亩的地上站满了追悼的人。
每个人都充满着悲痛的心情,默默致哀,寄托哀思。24位和尚为烈士们坐台做斋,诵经念佛,虔诚祈祷。超度三天三夜,烟火不息。场面悲哀而又壮烈,可歌而又可泣。“六角亭”此后数十年,因年久失修逐年损毁。
[口述人:秦宝发(已作古) 整理人:周宏祥2013年7月]
写在后面:村名的由来带来沉重的思考,"六角亭"经过时间的冲刷已逐年损毁,而我连"六角亭"根基在哪里也不清晰,对英雄的缅怀与纪念,不应该代代相传吗?难怪许如会听到鬼哭,难道英烈的忠魂不要被祭奠吗?"六角亭"不应该被重建,然后有一队队红领巾每年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前后前来祭扫英雄先烈吗?这是乌金垛后人该重视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