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夺冠vs.郎平:冠军本就是个杯(上)
疫情之下,许久没进电影院,连学校发的两张电影票也废掉了。昨日正好有个机缘,一个人进电影院看了陈可辛导演的《夺冠》,一则是想看看疫情之后影院的行情如何,二则是想看看陈可辛导演怎么来讲中国女排这本长销书的故事。
根据豆瓣上的数据,这部从春节档推迟到国庆档的主旋律电影截止到10月4日下午已经有12.8万人看过,11.3万人想看,豆瓣评分为7.3,打3星和4星的人占据多数,我个人为这部电影打3.5星。我看的是下午场,2:15开影,目测我所在的放映厅,空余座位不多,实际观影人数可能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上线。
根据豆瓣上的数据和自己看到的现实情况,我对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女排信心满满。就电影产业来说,我看到还是有那么多国人携家带口来支持国产电影;就中国女排来说,还是有许多人热爱中国女排,最起码也印证了影片中陪打教练对郎平说的那句台词:“我不管别人在乎不在乎中国女排,我在乎!”
是啊,我们都挺在乎中国女排的。女排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不管给这部电影打多少分,中国女排在许多国人心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许多观众也如我一样是奔着中国女排这张金字招牌去的。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正是循着中国女排这条主线去带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的。开始还没多大感觉,一直看到郎平从国外回来重接女排主教练后,和一帮专家开会讨论她的改革方案时,我顿时思如泉涌,从中提炼出自己的一些感想,绝对是当时就有的所思所想。
我是这样想的,中国女排能够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块金字招牌乃至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热门社会现象,肯定与以下几点密不可分:
第一,时代背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崛起的时代大环境,就不可能有中国女排的多次夺冠。所以,在电影中,编导总是不断想要插入体现时代特征的一些符号,既包括剧情,也包括服装、道具、美术和台词。至于是不是自然,是不是贴切,效果如何,都在其次。无论谁来拍中国女排,都离不开时代背景这一前提条件。
我个人觉得,整部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基本合格,如还原漳州基地训练馆就做得比较好。也有值得细抠和商榷的地方,如老女排几次夺冠后全国人民的反应,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此可能没什么感觉。经历过的,如我本人,感觉还不够热烈大气,没有烘托出八十年代初全国上下尤其是青年学生那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精气神。——这也是我为什么只给这部电影打3.5星的根本原因。
给我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这个电影拍得有点小家子气,平时只有一个训练馆,所有的比赛又很明显是在一个馆里拍完后再通过后期加工制作出来的。另外,有些地方还原不够,比如八十年代初央视宋世雄老师的解说,只说队员的号码,不提名字,让看过那些比赛的我感觉十分诡异。
看片的时候,我真的一点也没弄明白编导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么干的,也许是某种不得已的外界原因吧。过了一天,在我开始动手写这篇观影心得的时候,我总算有了新发现,按下不说,留待后文分析。
第二,文化积淀。我记得好像是白岩松在某次评论中国男足时说过,男足不能获胜是没有胜利的基因,不像中国女排或者中国乒乓球队,因为有过多次夺冠的经历,就有获胜的文化积淀,哪怕暂时遇到一些看上去不可克服的困难和挫折,总还是有翻盘的机会。拿电影中的郎平和陪打教练来说,他们都经历过老女排五连冠的辉煌,他们登上过顶峰也经历过谷底,对成败得失看得比较明白,对训练和比赛的掌控也很有经验。因此,整支队伍的精气神,哪怕历经时代变迁、人员调整,都还有冠军的底蕴在。
第三,改革开放。我的感慨之所以是从郎平参加那次专家会开始的,就是因为我听到郎平说“我要改革”,说完之后,她真的力排众议,强力推出三项改革措施。
有些时候,一支队伍、一个社会有文化积淀是正能量。也有些时候,文化积淀久了、多了,反倒会成为束缚手脚的包袱,把自己困住以后,无法向前成长。打个比喻,一九七八年的中国,是不是和郎平接掌的女排有相似之处?也许不太妥帖,但两者都说明了遇到束手束脚的瓶瓶罐罐,除了改革,除了开放,再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改革是什么?就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内挖潜力,外寻资源,相信科学,综合施策。郎平就是这么去带队的。让我特别感动的是,郎平坚持要把队员当正常人看,允许姑娘们去谈恋爱,还鼓励她们认识、发现和探索自己,比如追问每个队员:“你爱排球吗?”
郎平之所以这么做,肯定与她当过女排队员有关,她当年对老教练和队里的一些做法是有看法的,限于时代,老女排那个时候只有也只能“三从一大”。将心比心,是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时代变了,世界大了,人生不只有排球,何必非要勉强自己和队员呢?
可惜,生活中很多人没有铁榔头这两下子,可以反身对自己一击。想想吧,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如果我当了老师,我会怎样、怎样做,结果呢?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怎么想的,如果我当了父母,我会怎样、怎样做,结果呢?我本人对此体会深刻。唉,人不正是这样吗?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何其难也!
第四,精神信仰。我想说,虽然“女排精神”不能简单化为敢打敢拼、吃苦耐劳、勇于牺牲之类的口号,肯定是以上几点的综合,但是,精神信仰的力量也是必须要有。这种精神信仰,一方面体现为郎平所追问的“你爱排球吗?”、“你为什么打球”的价值观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陪打教练指着老训练馆墙壁上的球印对朱婷们说的:“我们那时候打球真的什么也没有,只有这个。你们现在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这个。”
最后,好运常在。中国女排之夺冠,主观努力肯定是主要的,可也不能否认,和所有的成功一样,有点好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关键时候,比技术,比体力,更比意志,还要有点小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