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14.石头怎么碎了

2018-03-27  本文已影响5人  夏墨稻草人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澳大利亚魔鬼弹珠

没有人动它,石头是怎么碎的呢?

这要从石头本身的特性说起,岩石的热传递速度很慢。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着岩石表面,使表面温度迅速上升,体积膨胀,岩石内部则处于低温收缩状态。这种热胀冷缩作用让岩石内部悄悄产生一层平行于表面的裂隙。就像一颗夏威夷果,果壳和果仁之间有了细小的缝隙。夜晚,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气温也随之下降。岩石表面迅速降温,冷却收缩,但岩石内部温度还没降下来,体积仍处于膨胀状态。这就导致岩石出现垂直于表面的无数纵向裂隙,就像一个身材圆润的胖娃娃,撑破了有点儿小的衣服。横纵裂隙联合起来,让表层岩石像碎掉的果壳一样,被剥掉。掉落的岩石碎屑被风吹走,新一轮的“剥壳”行动又开始了。

这种因昼夜温差变化而导致的岩石破碎,属于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内陆干旱地区,风的吹蚀作用将岩石碎屑带离原地,会加快岩石的破坏速度。物理风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包括球状风化、层裂作用、冰劈作用、盐劈作用等。

岩石日复一日的热胀冷缩,就会一层一层地剥落,脱掉所有的棱角,变得圆滚滚的,这种现象叫作球状风化,质地坚硬的花岗岩最容易发生球状风化。岩石在地下深处形成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因构造运动或剥蚀作用露出地面,上部压力被去除,岩石“如释重负”,向上向外膨胀,当膨胀超过了岩石的弹性限度之后,岩石发生断裂形成平行于地面的裂纹,也叫层裂作用或卸荷释重,在花岗岩出露的地区最常见。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白天,岩石的细小裂缝里会有水分渗入。到了夜晚,如果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小水滴就会凝结成冰,体积增加了10%,好像一把冰刀插入石缝中,将原来的小裂缝撑得更大,这就是冰劈作用。气候寒冷、水源丰富的山谷地带,冰劈作用最为常见。在水分反复冻融作用下,大石块逐渐崩解为小石块,这些小石块往往带有锋利的棱角,与干旱地区的球状风化很不相同。与冰劈作用类似的,还有盐类的结晶作用,常发生在气候干旱地区。白天,气温升高,岩石裂隙中的含盐溶液水分大量蒸发,盐分结晶成固态,体积增大,将裂缝撑大;夜晚,盐分吸收空气中和裂缝壁上凝结的水分,重新形成含盐溶液,并向岩石裂缝的深处流去。我们可以给这个过程取个名字,叫作盐劈作用。盐分反复溶解和结晶,也可以让大石块崩解。

植物的种子随风飘扬,落进岩石的裂缝里,在少量土壤、水分和适宜的气温条件下,顽强地生根、发芽。植物在岩石上扎根之后,需要从岩石中吸收矿物质作为养分,植物落叶和死后的遗体腐烂,会释放有机酸等腐蚀性物质,这些新陈代谢行为都会加快岩石的分解。少数植物,如松树,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不断发育的粗壮根系深深扎入岩石内部,将其崩裂,这叫作根劈作用,属于生物风化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与空气中的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更容易被分解的物质,或者溶解在水中被水流带走,只剩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矿物残留在原地,这个过程叫作化学风化作用,比如石灰岩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应,慢慢被溶解,随水流迁移,形成神奇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有些矿物能把外界环境中的水分吸收到矿物晶格中,变成新的含水矿物,比如赤铁矿变成含水的褐铁矿,水分的加入使岩石体积变大,坚硬硬度下降,更容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

在物理风化、生物风化和化学风化综合作用下,原本坚硬的岩石会瓦解成无数碎屑,最终形成残积物和土壤,叫作风化壳。若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被新的岩石覆盖而保留下来,就形成古风化壳,它对科学家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土壤是含有腐殖质的风化残积物,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矿物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是个固态、液态、气态三相混合系统,缺一不可。其中,腐殖质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最肥沃的黑土,腐殖质含量可达3%以上。世界上主要由三大块黑土分布区,中国的东北平原,乌克兰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中央大平原。

土壤的最主要功能是供人类种植庄稼,发展农业,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下去。看来,石头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碎掉,算是一件大好事呢!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美国西部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土耳其山地 冻融作用 生物风化 岩石花园 生物风化 根劈作用 克里米亚的松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