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观《暖春》有感
再观《暖春》有感
『文』水金时
我想我是抽了风,大过年的没事翻出来《暖春》这部老电视剧来看。最后落得个痛哭流涕、稀里哗啦的下场,能怪得了谁?然而,擦干泪水后,那些留在心里的感动却化为了阵阵暖风,在冬末,教人陶醉。
这电视剧似乎有十来年的历史了,第一次看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只记得也是一阵稀里哗啦。据说这电视剧还有电影版,我是真的没有勇气去看。一部节奏算是相对平和的电视剧尚且使我泪崩,何况是剧情高度浓缩和精炼的电影情节?我的泪水还要留一部分给笑容。
可能许多人喜欢的都是这电视剧里的女主——小花。但对于我来说,宝柱爹才是最爱。原因嘛,真要说说有两个。
第一,这饰演宝柱爹的田成仁老爷子的声音特别像我的外祖父。我第一次看这电视剧的时候,就一下子想起来我的外祖父。看到剧中老爷子吃苦隐忍的桥段,眼泪便根本忍不住。我的外祖父也是这样一位吃苦耐劳的老人,他的善良和慈祥是我多年来一直怀念着的珍宝。剧中的宝柱爹无疑是无私而伟大的,他先是收养了宝柱,而后又收养了小花儿。且不说他在生活中为人如何热心、仁慈,单就是这两个善举就足以让这位老人感动所有心怀感恩之情的观众。
第二个喜欢这位角色的原因,自然是他身上展现出的人格魅力。这世间善良的人有很多,虽然善良不分高低贵贱,但也是有着方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有的善良是无意的善良,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恰巧帮到了别人,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桥段”。这种善良是附带的,没有主观上的追求;有的善良是有意但是格局有限的善良。譬如救护乞讨者这一社会行为,行为的本身当然是正确的,但这种帮助的本质是一种善意的施舍,于受助人来说,这种帮助实在是临时和短促的;还有另外一种善良是无私且不计成本的。这种善良人世间少见,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这样的善良无疑是拿人生在行善举。不论最终结果如何,这种善良在方式和目的上都是超脱于其他善举的。电视剧中宝柱爹的所作所为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善良。
坦白说换作是我,可能也跟剧中绝大多数村民一样,纵然知道小花的处境,也不敢轻易提出收养她的话来。但宝柱爹做这事的时候是没有犹豫的,而且十分坚决和果断,这种行善时的“霸道”是最动人心的。小花儿之所以那么心疼这位老人,一方面是因为她清楚自己的处境,必须依赖这个善良的爷爷,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宝柱爹在对待自己时的无私与坚持。在现实中我是没有见过宝柱爹这样的人的,除了报纸媒体上的一些报道,也从未亲耳听说过哪里有这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这样高尚的人在世界上是几乎不存在的。这也是这种善良如此的打动人心,如此地难能可贵的原因。
作恶的人,这世间有太多,行小善的人也常有,但将善举等同于自身人生的人却着实不多。我的泪水并不是给可怜惹人心疼的小花,绝大多数都是给了坚强的宝柱爹。诸葛孔明曾告诫子孙“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上也是认可善举有大善和小善之分。我前面说过善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善举是有大小难易的区别的。宝柱爹把自己的一生用在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身上,这究竟值不值?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不是那个行善的人,无法去衡量值或者不值。但从宝柱爹行善最终造成的影响来看,这种善举的意义非凡。宝柱和香草,甚至香草母亲都被宝柱爹与小花感动,整个村子在结局也上演献爱心的“大动作”,这无疑宣告宝柱爹的善良引起了公众的共鸣。我相信很多剧外的观众也是认可他的这种大善之举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整部电视剧的意义便凸现了出来。
我曾翻看过一些关于《暖春》或者其他同类型电视剧的评论,其中不乏有人觉得这是编剧为了达到催泪效果,刻意设计的剧情,这种剧情没有可信度。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评论一部电视作品的好坏,剧情设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通过电视剧能传达给公众的是怎样的讯息和价值考量才是决定作品质量好坏的终极指标之一。类似的影视作品在价值观的引导上显然都是值得称颂的,不能因为一部电视剧赚了观众太多眼泪就否定它的价值。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有能力赚取观众眼泪的影视作品才是有真材实料。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一些根据事实改编的作品,往往这类作品,只要演员的演技略微在线都会赢得大众口碑。而那些由编剧虚构的作品,无论作品本身价值导向多年正确,演员演技多年受到肯定,其最终价值在口碑上都要打个折扣。这是多么荒唐的一种误区!首先,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影视作品,文艺创作都有迹可循,有事可据。这本身是自欺欺人。其次,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比你不在于它是不是有真实存在的依据,其所富含的想象力恰恰是作品价值的一大优点。毕加索的抽象画作无一不是天马行空,这并不影响它们广受赞誉和追捧;而海明威也从来没有抓住过那么大一只鲸鱼,这也不影响他那本《老人与海》成为传世佳作。因此,单纯追求事实,而忽略艺术特色的举动是愚蠢且毫无逻辑的做法。就这一点来说,《暖春》这类有泪点的作品,应该越来越多,而不是被横加指责。
我愿意相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的确有一个宝柱爹这样的善人在用一生来影响一群人;我也愿意相信再过五十年、一百年甚至一万年,善良和邪恶的基本定义不会被任何恶意的扭曲毁坏和模糊化;我更愿意相信好的作品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永远是互为土壤的良性循环。
总之一句话,只要这世间还有善良的树苗,那一个和煦温暖的春天岂不就在眼前?
2018-02-10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