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考试党(CPA CFA 考研 司法公务员等) 大学,考研,学习文章精选

【热点+传播理论】“棉花肉松”这类谣言现象怎么考?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12人  MJC新传考研

【热点+传播理论】“棉花肉松”这类谣言现象怎么考?

原创: 鹿仔 MJC新传考研 2017-06-02

【事件回顾】

山东青岛两妇女因上传“棉花肉松”视频造谣被拘

5月22日上午,黄某在费县路某糕点店购买肉松蛋糕等糕点,到王某家串门,二人联想到网上看到的“棉花肉松“视频,便清洗蛋糕,用手机录制视频,随后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宣称该店销售的蛋糕上的肉松是棉花,引发多名群众与该糕点店发生消费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经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验,肉松蛋糕未检验出棉花基因。

市南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于5月27日、28日,将王某、黄某查获,两人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其行为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法对两人行政拘留5日。

“谣言现象”一直是传播学考试高发区

01.流言与谣言

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两者关系:在紧急事态下的流言会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02.当下谣言传播现象

①微博、微信成了谣言产生、扩散的重灾区,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微博、微信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快速性,使之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不实言论传播平台,谣言在产生之后,往往借助微博的种种“围观”行为,获得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引发公众的误解和不满。

②篡改正规媒体的报道内容,蛊惑性大、隐蔽性强。为了增加可信度,某些人篡改正式媒体上的新闻,再粘贴到网上,误导受众,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③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不关心真伪的围观与跟风成了时髦。人们甚至以猎奇、娱乐的态度来制造或传播谣言,使得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

03.谣言泛滥的原因及传播机制

从传播学角度讲,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传播受众,二是传播源,三是传播途径,三者构成了一个网络谣言产生、传播、形成的生态链条。

①社会矛盾严重,政府责任缺失 

中国社会目前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导致原来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挑战,不确定心态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于此,回顾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流言事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政府应对流言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流言的扩大,面对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及民生大计的危机事件时,个别政府反应滞后,错失流言防控的最大时机。再加上现在比较严重的所谓“专家”变“砖家”的社会现象,使政府的公信力一再下降。 

②把关人控制技术的消解

在传媒高度借助网络发展的今天,其呈现的最新特点便是传播的双向性,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编辑者和制造者。传统的媒体对消息的发布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力,以及“沙漏式”传播模式,对信息的搜索、取舍、过渡、发布都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有效的分辨信息阻止各种虚假的、不良信息的传播。但是在网络传播中,这种传统的把关机制却收到严重的冲击,网络传播中信息传递快速,更替频繁,而且受众多,媒体已经没有什么控制信息的优势。更有些网站为了抓住网民的眼球,多发消息,以适应网络空间的快节奏,导致无法做到及时核对每一条消息,甚至明知是假的,但是为了点击率,还是散布出去。 

③受众缺乏科学精神 

我国重知识,轻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导致我国公民在科学精神方面有所欠缺,这就给了流言制造者可趁之机。同时新时期的网络流言往往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民众科学知识有限、科学素养不高、对于科学满目崇拜心里从而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必须要结合的传播学知识点

①谣言的流通量公式(与流言是一致的)

谣言公式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的:R=I×A。中文翻译为: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

传播学者克罗斯将这一公式发展后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说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②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不正常集合现象。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和正常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是集合行为产生条件。

在集合行为中,传播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的传播,另外一个方面是伴随着信息流而产生的情绪传播。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使两个方面的传播以异常的形态和速度传播,并产生连锁效应。

04.谣言现象的处理办法

①根源在于消除社会不安,积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指数

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做任何决策计划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应该充分考虑大多数民众的利益需求,考虑民众的实际承受能力,让民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指数,使流言失去生存的土壤。

②谣言止于公开,止于及时与权威

“谣言止于公开”从信息论的角度强调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是谣言产生的根源。信息的“公开”就是消除信息传播中的“熵”值,公开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信息在传播中的不透明度,解释了信息传播中的模糊性,缓解了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性。“公开”是解决网络谣言的有力手段。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危机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谣言“铺天盖地”。作为企业或者政府的代表,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公布事情真相,及时辟谣成为当务之急。

③依法治谣

规范立法、司法解释的加入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强有力的解释作用。因法律的存在而消除谣言强调了社会规范、制度约束对谣言的事先警告和事后惩治。依法治谣,造谣入刑对治理谣言起到决定作用。法律的介入在指引、教育、强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完善完善把关人机制 

网络中的把关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把关,同时也包括对传播和意见的把关。把关可以阻碍一部分信息的传播,也可以加速部分信息的分散。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把关理论,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与传播。

⑤提升民众的科学探索精神 

新时期,个人在防治流言的过程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转型阶段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在教育方面应做到既注重民众科学知识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 

关注“MJC新传考研”|让新传考研更简单点

长按二维码跟学长聊考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