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与智素书道学•国学•养生

《素书》学习札记之四

2017-03-18  本文已影响127人  王庆义

本德宗道章

作者:黄石公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5

[典]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谋之欲博。

[译]想要使志向坚定,凡事按自己意志专心行事,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评]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朝摄政,将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行仁道。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心,立国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齐家、治国无谋不成。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

[鉴]举凡古今中外的伟人,都不会把有口皆碑的名声作为人生的目的,而是将层出不穷的谋略作为事业的根本地,以此为凭借,立壮志,修身心,这样名声、谋略和事业才会相得益彰。

[悟]一个人想要成功,有了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后,接下来还要博谋,也就是工作思路和方法。齐桓公为了招揽天下英才,专门设了一个有火把的庭院,结果一年下来并没有几个人来。这时东郊有个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术求见,桓公说:九九之术怎么有资格求见呢?俗人说,我不是凭借九九算术求见的,我是看见一年多没有人来才来的,如果你连九九之术的人都礼遇,那些学问更高的人才会前来求见。这和涓人为燕昭王用千金买回一匹死千里马有异曲同工之妙。果然不出一月,四方人才俱来投效。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想要网络人才,就要放下身子,不耻下问,高手藏在民间,智慧有价无市。博谋,就是广泛地求教,类似现代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是创造学的始创人美国的阿历克斯奥斯本,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现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以便产生新观念,激发新设想。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学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这和素书提出的博谋不言而合。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6

[典]安莫安于忍辱。

[注]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译]安全莫过于忍受一切屈辱。

[评]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鉴]王安石说:莫大的祸,趋于须臾之不忍。民间也有和为贵,忍最高的说法。人是感情动物,内心活动如潮起潮落,如若自己善加控制,就可转祸为福,否则也会因一把怒火危及自身。三国吕布,勇武无比,因几句不当之言,让腹将侯成策反,大凡骁勇之将,脾气似乎都不太好。关羽怒喝糜芳士仁,失了荆州;张飞鞭笞张达范疆,丢了性命。人心不合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平日里,似乎安然无事。一旦威胁来临,就随时可能爆发出来,成为失败最直接的因素。

[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忍乃成大事者第一大功。事实也证明,张良靠这部《素书》兴刘灭项,功成身退,完全得益于一个‘忍’字。即使纵观中外成功的政治家,除开客观因素不说,自身必须具备‘三忍’的素养:一曰容忍,二曰隐忍,三曰不忍。容忍者,胸怀气量也。海纳百川,没有海洋般的胸怀,怎能拥有天下!隐忍者,隐而不发也。越是伟大的政治家,所遭遇的凶险艰难也越多。在时不至、运不到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耐性忍下去,再忍下去;同时积蓄力量,修德聚贤,像周文王在羑里狱中那样。不忍者,非常人之所忍也,大义灭亲之忍也,消灭政敌绝不手软之忍也......如李世民之于胞兄李建成,诸葛亮之于马谡等等。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7

[典]先莫先于修德。

[注]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译]最要紧的莫过于修养德行。

[评]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鉴]“德不高则行不远”。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成家立业,自身的品德修养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蓄积了深厚的首先根基,才能广载万物,生生不息。在事业中,修德更是首要,只有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和自律性,才能让事业之树根基稳健、百年长青。

[悟]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真正有修养的人并不是事事精通,而是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具备这种借的能力就是德行。人的才能就像是一种武器,而人的德性就是把握和使用武器的能力,能力再大,没有德行,就等于手持最先进的武器却不会正确使用,甚至会害人害己。因此,先莫先于修德,前些年教育方针中就有德育为首的说法,现在却被一些功利的思想给挤占了,各种英才班、奥数班、领袖班,都是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需求,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目前我们教育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把修德放在第一位,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教育最大的倒退。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8

[典]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注]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译]快乐莫过于乐施好善,神明莫过于用心至诚。

[评]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行。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快乐无边。

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当以竭力奉公。志诚于父母,朝暮谨身行孝;志诚于朋友,必须谦让。果能至诚,心合神明。

[鉴]何为善?凡顺天理,不违人伦,能宜事物之情,顺事物之理的行为,就是善行。修百善自能邀百福。行善的表现是:救急难,恤孤贫,和解冤仇等。心诚则灵,心诚的含义不仅是诚实无欺,更重要的是不味良心。心理学有个技术,叫心想事成,运用的原理就是神莫神于至诚,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作用,现代物理学量子物理也证明了吸引力法则,前几天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引力波,再次证明,至诚的确可以达到神明之效。

[悟]有一句话说的好:“一种纯粹的快乐,只有在行善时才能得到。”据国外一些调查资料证明,不善良的人要比善良的人生活质量低,寿命短。行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经常行善的人往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根,也有善念,但不是每人都有善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爱你,你不知道,也不是我爱你,你在玩手机,而是我爱你,却没有任何行动。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9

[典]明莫明于体物。

[注]礼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译]高明莫过于体察万物。

[评]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 。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辩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

[鉴]世事洞明皆学问。善于体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聪明不惑之人。能深入事物之中,亲身体察事物之理,方能对事物的法则、规矩、要素及前因后果明鉴无遗。

思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一个成功的人肯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悟]美国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在《拯救自己从思考开始》一中写道:依靠别人的赐予,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自己开始动脑筋,才能拯救自己的行为。因为,脑力决定命运。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和创造。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体验的结果。人的大脑内存虽然很大,但显示器上放不下太多的程序,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思考是完全个体化运作的活动。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看自己生发了多少智慧。在管理中,思考力是根本,执行力是关键。思考一旦出现了偏差,执行力越强,危害越大。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0

[典]吉莫吉于知足。

[注]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译]吉祥莫过于安分知足。

[评]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若知足,无凶忧之祸。

[鉴]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人应该有知止不殆,知足常乐的境界。生活中有人腰缠万贯,有人寅吃卯粮,有人显赫一方,有人默默无闻,有人周游世界,有人不知秦汉。人生百态,并非所有的人都要粉墨登场,冠盖龙袍,出将入相。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悟]叔本华说:不知足,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知足与不知足,同样重要,就像开车,不知足是动力系统,知足是制动系统,二者缺一不可。知足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不会与生俱来,而且也会最终丧失。我小时祖老外公一直跟着我们住,他性格开朗,饭量很好,在他同辈中是最高寿的,身体非常好,很少得过病,得了病只要吃一顿饺子病就好了,后来他八十多岁时,同样饭量很大,能吃下却消化不了,但他自己不知道该吃多少才是他的需求量,因消化功能下降,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正是因为他逐渐丧失了知足的能力。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1

[典]苦莫苦于多愿。

[注]圣人之道,泊然无欲。其于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疆;功则愿高,名则原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于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至于贤人养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译]痛苦莫过于欲求太多。

[评]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鉴]人心不足,欲壑难填,要求太多就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烦恼。知足常乐不是不思进取,而指心态,渴求的不能太多,太过。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悟]所谓多愿,是指过多地贪恋和追求身外之物。圣人于物,坦然受之,淡然去之。这才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财富,地位、香车,美女,名声,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有之不喜,无之不怨。这些就像衣服一样,能护体能防寒就行,如果过于追求奢华,就成了苦恼的根源,因为衣服太多时,会不知道穿哪件好,饭菜太多时,会不知道吃什么好。人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可幸福真的来找你时却会被你外包装给吓跑了。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2

[典]悲莫悲于精散。

[注]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译]悲哀莫过于精气耗散。

[评]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精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的根本。精,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是一种信念。信念的力量,可以支撑一个要在荒漠中找到甘泉,在绝望中永不放弃。失去信念,人就没有了精神支撑。信念是一切奇迹的萌发点,所有成功的人士,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一次记者问他是什么把他推向州长的位置的,他说是他的小学校长的一句话。这位小学校长,为了引导穷孩子们上进,就利用他们迷信手相的特点,给学生看手相,一次他对罗杰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是将来纽约州的州长。就是这句话成为罗杰的一种信念,从此他便把自己当成将来的州长一样严格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当上了州长。

[悟]生命是一个能量体,要想做成一项事业,必须集中能量于一点,不能将能量过于分散。人生如战场,如果战线太长,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很难获胜。大凡成功的人,都是目标明确,并能把精力集中于其中的人。不成功的,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过于分散,耗散了有限的精力。马云说,人一辈子,成做成一件事,就已经了不起了。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3

[典]病莫病于无常。

[注]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不其病乎?

[译]病痛莫过于反复无常。

[评]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随时保养,必生病患。人之有生,必当有死。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鉴]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不能按照自然的法则去生活,中医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老子认为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无知无欲,不被外部世界的各种欲望束缚和俘虏。异化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一个人失去真正的生存和价值。一个人要想活的有价值,活的轻松自在,就要自觉努力过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

[悟]俗语中有这样的话,说一个人想改常。意味着他将大祸临头,无常大概就是不按常规套路出牌,不遵循天地和自然规律,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有常,所以才长久,人无常,才生病患。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4

[典]短莫短于苟得。

[注]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长也。

[译]识见短莫过于苟且而得。

[评]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是道德规范,也是行为准则。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荀子说: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对于从商者,义利相济相通,不义之财,是最短的财富。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从来没有长久保住的。

[悟]赵本山:请问什么东西最短命?

范伟:流星。

赵本山:错。

黄石公:不义之财。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5

[典]幽莫幽于贪鄙。

[注]以身殉物,过莫甚焉。

[译]愚昧莫过于贪婪、卑鄙。

[评]美玉、黄金,人之所重;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

[鉴]何谓贪?不属于自己的非要去追求和占为己有即为贪。传说一个老樵夫无意间发现一眼可以让人变年轻的泉水,老夫只喝了一口就变回了年轻力壮的青年。樵夫奔跑回家,把这个秘密告诉给妻子,妻子欣喜若狂,便跑去喝泉水,樵夫想象着妻子回来时变成少女的娇美模样,可一等二等,不见妻子,最后他去寻找妻子,没找到少女,却发现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

[悟]有追求是好事,但追求要讲究个度,过了则为贪。过犹不及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名、利、功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用不当的手段去获取,而且又贪得无厌,这样才为世人所不齿。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6

[典]孤莫孤于自恃。

[注]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无载、卢杞,自恃其狡。自恃,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而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译]孤立莫过于骄傲自满。

[评]自逞己能,不为善政,良言傍若无知,所行恣情纵意,倚著些小聪明,终于德行,必是傲慢于人。人说好言,执蔽不肯听众;好言不听,好事不为,虽有千金、万众,不能信用,则如独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残自恃。

[鉴]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大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个建立。骄傲来自无知,夜郎自大,成为笑谈。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稍有才能的领域里恃才傲物,一意孤行,使贤者不能进其言,智者不能助其力。项羽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力拔山兮气盖世,辜负的不仅有江东父老,还有全金持股的虞姬。

[悟]满招损,谦受益。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能够做到的极少。原来以为桀纣之亡是因为无能,项羽败北是因为无德,原来都是自恃其能的结果,做领导的不能执行力太强,甚至要懂得向下属示弱,要给下属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愿意追随你,人才就会源源不断,事业之树方可常青。知恩图报,是人性的需求,可你总得给别人一个报恩的机会呀。君王什么事就亲力亲为,要大臣何用?当所有人都认为你很聪明时,你就离孤家寡人不远了……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7

[典]危莫危于任疑。

[注]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译]危险莫过于用人而疑。

[评]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要用人,又心存怀疑,这样对于用人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悟]早上看到朋友圈里一句感悟,说的很好:能够出卖和背叛自己的一定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它的危害远比敌人更可怕。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8

[典]败莫败于多私。

[注]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党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译]败事莫过于自私自利。

[评]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私求财利。后有累己、败身之祸。

[鉴]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而人的私欲是无限的。贪这个词不适合其他动物,动物互食是为生存,人类相残,源于私欲。人之所以区别其他生物,在于既有无限的私欲,又有理性和觉知。人是具有神性和兽性的结合体。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人的需求若脱离了社会规范,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并无休止地索取,而不具备社会评价取向,缺乏社会责任感。

[悟]自私的人更容易爬到领导岗位上,因为他的动力系统强大。而过于自私的人也会止步于仕途,一个私心太重的人,就会落入赏罚不公,亲疏不明的境地。昨天听说一市直小学教师罢课,引发的导火索,是在三八节当天公布教师职工的绩效工资数额,后勤人员按平均数发放,一线教师拉的差距越大,心理越不平衡,主要觉得再怎么着也得比后勤人员付出的多,贡献大,为什么后勤人员平时不怎么上班就可领到很高的绩效工资呢?作为校长可否扪心自问:一线教师与后勤人员,孰亲孰疏?奖勤罚懒,一视同仁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