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优化

提升认知 | 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晓东Bourne

多读一些心理学,可能会更好的认清自己和他人,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更加淡然,多一份理解和接纳,多一份和解。 

1. 凡事无对错,少一份纠结。

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发生的概率、评判的标准、和每个人对事情本身的解读不同。主要看一个人的需求动机是什么。 

2. 记忆具有选择性。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人选择记录下来的东西,往往是对自己有意义,造成深远影响的。你的记忆塑造了你。 

3. 人的需求与动机,主要受原生家庭影响。

人最想要的,往往是童年时期得不到的;或者人最不想正视,也可能是其最想要而得不到的,而通过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逃避。比如原生家庭里严苛的父母,对孩子从来没有夸奖,只有批评,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两种极端影响:

自卑,认为任何事情我都做不好,不愿接受挑战,不敢尝试新事物。极度敏感,善于体察他们的情绪,渴望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少是他人对自己的好人评价,甚至以迎合的方式讨他人,形成讨好型人格; 

叛逆,处处与父母作对,想要通过反抗的形式,以打破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证明父母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正向的结果是父母认为我做不来的,我偏要努力做得最好。极端的的结果是父母不让我打架偷东西,我偏要。

再比如遇到不幸的事:

有些人不会念念不忘,只把它当做教训来避免再次发生。他们会想:“我要尽量避免这些不幸保证我不会出现在我的孩子身上。”

另一些人会想:“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过得很好。既然世界如此待我,我为何善待于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父母评价孩子说:“我小时候受过这样的库,而我熬过来了,他们怎么就不行?”

 第三种人会想:“因为我小时候不幸福,所以我做的任何错事都要被原谅。”

以上,人们通过对早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的不同解读,形成了不同的原始动机,其根本来源于爱与不满足。

4. 人的需求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强化的。

成长好比打怪升级,当人最初的原始动机形成之后,人的每一种行为表现,都是在往自认为的“优越感”的方面强化。拿健身举例,对有的人来说,跑步太辛苦了,远不如躲在空调房里扣着西瓜追剧看电影,懒或许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另一些人,或许仅仅因为迷倒了几个健身房的哥们儿,而爱上了健身。安逸中的舒适和健身房内羡慕的目光,都是激励的一种表现,同样,惩罚也是。 

5. 接受个体差异,你无法改变任何人。

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动机不同,所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拿个人兴趣爱好举例:有的人喜欢看书,其需求可能是想从中得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再通过实践达到某一方面的满足,比如分享后得到的崇拜;有的人喜欢看综艺,其需求可能只是想简单、快乐些。从个体需求上讲,两种行为都能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所以并没有什么好与坏。同样,逛知乎和逛微博,看A片和看歌剧,其实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再拿行为表现“发脾气”举例:有的人发脾气,可能因为环境的突然变化使其无法控制,从而生理上表现出应激反应,开启自我保护机制,想要以发脾气来逃避当时的环境;有的人则可能想要在某种环境中,树立威严。

当得知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就没有什么是无法理解的了。人都在逃避自己讨厌的,而朝着自认为“优越感”的方向前进。

一个人能真正的认清自我,知道是什么塑造了自己,才能真正意义上接纳自己,提高认知。

以下为鸡汤:

凡事没有绝对意义的对与错,每个人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不要纠结于过去;

认清自己,好好给自己一个评价,包括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或是在逃避什么,明确自己想要的;

当明确了自己想要的,请努力争取,袒露自己的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

真正的强者,是一定有勇气去触碰那些在内心深处自己不敢触碰的东西;

你所有的进步,都来源于面对那些让你敏感,痛苦,回避的地方;

认识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原始需求不同,其行为表现,没有什么是不能理解的;

不要评价任何人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任何人能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一面,都是想让人看到、能使其感到优越的一面;

自嘲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不代表别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进行嘲讽时,你也可以跟着一起嘲讽;

不要生气,行为、观念的冲突,往往只是每个人的原始出发点不同,道不同不相谋就可以了;

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但如果你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前提是你做得足够好。

推荐两本书:

《自卑与超越》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