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在人际上不是很主动,你信吗?

2024-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conquer_jhf

我估计99.5%的人看到题目会回答“不信”。

第一次看到“在人际上不是很主动”这句描述,我直接感叹:嗯,测试难免也会有不准的。我,怎么能称为“不主动”呢?微信好友大部分是我主动添加的,不主动是怎么加的?(现在显示好友1536,暑期新增约100位。)这个质疑一直留在心里,直到我对它有所认同。

我觉得:我,在人际上确实不是很主动。

我确实主动加了很多好友,因为我喜欢。不是说我喜欢“加好友”这个操作,是喜欢这个人,被他感动或者震撼;或者要与Ta打交道,“不得不”加好友。简言之就是——目的性强。如果没有目的,恐怕我也不会主动加那么多好友了。

今天我又看那个GPI个性测评分析图,它包含5大类,30个小点。(五大类:抱负能量、思维模式、情绪适应、人际互动、任务执行)把五大类的均值算出来之后再看,确实是“人际互动”分数最低。要是照这样比较,相对其它各方面而言,我的确属于“在人际上不是很主动”。

和“人际不主动”相对应的,30个小点中有一个分值特别高,独立性9分。看到后我特别认可这个分,丝毫不怀疑。在以前,自己能干的事绝对不麻烦别人,自己可能干不了的事也要硬扛。现在,自己能干的事仍然不麻烦别人,自己干不了需要求助的时候张张嘴。君子善假于物也。

存疑中找寻答案。我似乎也找到了为什么参加活动时会经常主动加好友,因为——缓解尴尬和需要安全。我希望在参加活动时场域是安全和信任的。

在长沙参加教育行走时,每当有老师热情洋溢地喊“小辣椒”打招呼,而又不太清晰对方是谁的时候,我会带着尴尬与忐忑礼貌性地打招呼。“小辣椒”太好记了!就算不知道我是“吉慧芳”,大概率也知道我是“小辣椒”。别人打趣:“全国人民都认识X大大,大大也不能都认识啊!”话是这么说,我还是觉得尴尬。如果我认识他们,并喊出他们的名字,那会显示对别人的尊重,我自然就不尴尬了。

在北京参加校友培训师培训和厦门参加一师一梦夏令营时,大约在第3天,我已经能认识95%的人(名字与人对上号)。纵观整个房间,只有一两个生人不认识,那多奇怪呀。别人都认识我了,我怎么能不认识别人呢?很不公平。而且大家都在一个小房间至少相处一周,未来可能还要碰面,所以我会专门走过去认识一下别人。说不定低调的人才是全场最大的宝藏。俗话说的好:闷声干大事。

我之前有个神操作,会给陌生的正常电话号码回电话。

一天怎么也得三五个骚扰电话,要么是买保险,要么是推销课程,再要么是熟悉的10085“免费”升套餐。有些来电直接显示“骚扰电话”,这样的电话当然是不用接的。还有一些正经的隐形的“骚扰电话”,号码是11位,也显示具体地址。之前的我有一个神操作,把这个电话回拨回去。我很好奇电话数字后面的陌生人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又为什么给我打电话,是不是错过什么重要的事?

经过多次实践证明,99%的陌生电话号码是空号,我会松一口气。后来不回电话了,重要的事情(比如快递)会再次重复打。现在我是把电话放在微信昵称里的人,随时方便联络,不过因为有“备注”,绝大多数好友都不知道这个事。还有一点,我的好友99%都是好人,不怕知道电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