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从前,似眼前
1,五分钱
挎兜儿里装着一枚5分大钢蹦,心里美得不要不要的。
江南江北的疯跑。累不累另说,但隔一会儿一模兜儿,隔一会儿一摸兜儿,是必须的。
生怕把稳稳的趴在挎兜缝隙里的那枚圆圆的大钢蹦,给蹦哒出来。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几乎没有什么人,因为只有几站地的路,舍得坐公交。
清一色儿靠自己个儿的11号交通工具——腿儿着。
谁都不认可,一站地下来,挎兜儿里,那枚5分大钢蹦,眨眼之间,就进了售票员那细细的脖子上,挎着的那个黑不溜秋,皱皱巴巴,皮面斑驳的小皮夹子里去。
那时候,公交车车票的定价,好像是跟车子跑的线路有关。
市区内的公交车,票价好像没有超过一毛钱的。
顶多也就是七八分儿。
但是,跟人坐车的站数有关,这是肯定的。
坐得站数越多,路途也就越长,票价也就越贵。
公交车上最便宜的票价,好像是在市内,由东向西跑的那些个,车体上有几条淡红色道道儿的公交车。
三站以内,5分钱。三站以上,七八分钱不等。很像今天的阶梯票价。
七八分钱,也就顶天了。
穿梭在市区最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公交车,上车就是7分钱。一站和N站没有区别,爱坐不坐。
南北方向跑的大辫子“摩电车”,票价好像5分起,阶梯价。从南坐到北,也没到一毛钱。
2,五毛钱
上衣兜里,能揣上五毛钱那会儿,应该是上了高中之后的事儿。
五毛钱,无论在高中生眼里,亦或是心里。都属于绝对意义上的“大票儿”。
为了不让钢笔来回抽插,弄坏了纸币,没有人选择,把叠得四四方方、板板正正的五毛钱,放在上衣左侧紧上面的那个上衣兜。
一般都放在,上衣右侧最上面的那个上衣兜里。
抽插钢笔的时候,顺便会回手摸摸右侧的上衣兜,确认一下,兜里那五毛钱是否安然无恙。
尽管兜里,还是显得有些瘪,但是,兜里面有钱和没钱,摸上去,手感上的区别,还是有的。
家长会经常提醒自己家里的高中生,不到紧关节要,轻易不能乱动这五毛钱。
当时,大人孩子都管这种不会轻易就花出去的钱,叫“押兜钱”。
至于,什么情况,才算得上是紧关节要?为了生计,忙得四脚朝天,脚不沾地儿家长,是没什么时间,跟比自己都高出半头的高中生,掰开了、揉碎了,去细抠扯的。
至于,高中生们自己,如何理解这个“紧关节要”,答案大同小异。
3,五块钱
塑料皮的学生证,如果在透明的夹层里,夹上一张叠了又叠的五块钱,绝对算得上是低调的“炫富”。
我们上陆军学院的第一年,每个月的津贴费,是六块钱。
牙膏牙刷,香皂肥皂,信纸信封,对了再吃点苹果桃子啥的,能够把这六块钱,坚持到月末,还不出现亏空的人,有是有。
但是,真的不多。
能够让叠得整整齐齐的五块钱,稳稳当当地呆在学生证的透明夹层里纹丝不动,的确需要相当不错的定力。
相当一部分同学,一年四季才能收到家里寄过来的,绿颜色的两块钱。
军人服务社烟酒货架子上,那瓶瓶盖儿上,落了一层细灰的茅台酒,才八块多钱。
谁敢说学生证里面夹着的那五块钱,不是一笔“大钱”呢
好像听中队领导点名时,表扬过个别的同学。据说是人家不但不需要家里资助,还把每个月发的六块钱津贴费,攒起来,往家里寄。
但是,始终也没有人,站出来承认过。
所以,是真是假,也没有人认真过。
这些都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