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最近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学习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刚开始我很不理解:“知行合一”还需要倡导和坚持吗?这就是一个公理啊!在我的印象中,“知行合一”就是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思想指导行动,行动是一个人认知水平的体现,难道有人不是这样吗?
在《传习录》中,这样论述,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我想了一想,的确是这样。很多人由于生活或条件所迫,明知应该“父母在,不远游。”但为了生活为了理想还是远离故土,有的父母明知孩子小,需要陪伴孩子,可是为了生活和梦想,现实还是把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确是知行分离啊!先生说:“未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窃取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我的一个朋友学富五车,但是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亦乐乎,她听到的大多是别人对她的赞扬,看到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秀,当我们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交集时,我感觉我很费力,她感觉自己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甚至不容置疑。我不能说她是错的,因为她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她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人在自己认知以内都会自以为是,但只有认知以外才有无限的可能。conghu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有以下几种情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批评和反思能力,缺乏和他人沟通的能力。追溯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成长环境,自尊心过高,心理防御机制。
这时我对生活中的“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的认识:读书多不一定认知高,知而不行最终结果是只是要求别人,行而不知是莽莽撞撞,懵懵懂懂。怎样做到“知行合一”呢?
第一,不能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不能只读专业书籍,读书也应该拾级而上。就像德国数学家高斯所说:书就像织布的机器,劣质的书籍会给你的思想和灵魂披上劣质的衣裳。根据波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伯格的一项社会调查: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应付基本的生存需要便已筋疲力竭,即使读书,也难有精力去研究深邃的思想,而更倾向于获得即时的精神愉悦。一个人从书中获得的如果全是充溢多巴胺的泡沫,就注定被平庸的生活绑架一生。而很多看似对症下药的书籍,本质上只是充当精神按摩师的角色。只有突破认知边界伴随着阵痛的跨学科著作阅读,才能真正提高你的认知,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第二,行中思,思中学,学中提高。书本的知识是有特定情境的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行动才能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才能提升。近代名臣其实天赋并不聪颖,但他善于学习,尊奉程朱理学,学以致用,从29岁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在日记中毫不留情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30年间的近1500封书信,包括了他的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诗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的理念,也可以看做他人生的宝贵经验。
第三,为人谦虚有礼,真诚沟通,勿骄傲自大,不听劝告。很多人的认知之所以迟迟不能提高,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杀害刘邦免除后患的建议,他看不起刘邦,不过一泗水厅长嘛,日后收拾他,后来相遇本以为利用秦的三名降将控制刘邦,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联合天下各诸侯一举攻下项羽都城,最后他众叛亲离,连亚父范增亦背上发疮而死,最后乌江自刎。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魏征多次触犯龙颜,但他心平气和之下还是接受魏征的建议,正因为唐太宗善听忠言逆耳,才出现了贞观之世。
“知行合一”不是一句口号,从小的方面说,关系到一个人的机遇和命运,从大的方面说,关系到国家的前提命运。
因此,读向上的书籍,学以致用,谦虚有礼,让自己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也许命运会在不经意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