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三)尽心上篇5——仁声善教②:逐字稿1
2024-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知非非非
逐字稿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在这儿对比的是善政和善教。什么是善政呢?政策很好、法令很完备,这个叫善政。什么是善教呢?有很好的教育体系,从小到大,从乡村里边的学堂一直到首都的大学都办得很完备,叫善教。
那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就是你跟一个人讲仁德的言论不如你通过仁德的音乐更能够打动人,“入人深”就是能够进到人的身心当中更深的层面。人们被感动了、内化了,音乐能够起到的教化作用就在这儿。
然后接下来类比的是什么呢?“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所谓“得民”,就是怎么能够得民心。光靠善政的确能够得到民心,但是还不够深入。要真正深入民心,是用良好的教育,让这些老百姓受到教育,内心当中追求真善美、追求义、追求仁、追求德,这时候更容易得到他的民心。
“善政民畏之”,就算你的政策很完备,老百姓也就是感到害怕。“善教民爱之”,就是我为了这个社会做贡献我乐意、我喜欢,因为我爱这个社会。这时候根本就不是那个不要触碰法律底线那么简单的事,而是让老百姓争先恐后地为这个社会多做贡献。
“善政得民财”,你的税收体系很好,你能够把老百姓的钱收上来。但是,“善教得民心”,你要真正追求的不是那点钱,而是民心、民心向背。曾经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有的国家破产了,快不行了,老百姓纷纷拿自己家里的钱出来捐。黄金、值钱的拿出来捐给国家。为什么?因为国家要是破产了,你留这点钱也没有用,到时候更完蛋,还不如我们大家一块儿努力,让这个国家先渡过难关。这就是“善教得民心”,就当你得了民心,以后这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地稳固,而不仅仅是靠政策、权力、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