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散文随笔散文

不一样的影评:我眼中的《调音师》

2020-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姬伯昆

看不见,才能更加专注。

这世间太多奇葩事,就怕你不敢想。

一个钢琴天才,为了更加专注于音乐本身,主动屏蔽了五感之一的视觉。他这么做绝对是有科学依据的——盲人的听觉比常人更加敏锐。

不过,渐渐地,他发现这样做(假扮盲人)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

出于同情,人们会多给他一些小费;工作强度也会降低不少(谁忍心对一个瞎子太过严苛呢?);雇主在他面前更容易放下戒心(他尽可边演奏边欣赏半裸的舞者)。

当然,凡事皆有两面性。

某日,他来到一个妇人家,在表明受雇于她的丈夫后,像往常那样杵着他的导盲杆进了屋。

他坐在钢琴前,弹起欢快的曲子,因为今天是雇主和妇人的结婚纪念日。优美的旋律让他不自觉地闭上双眼,用心聆听着,渐渐沉醉其中……他感觉今天又会是美妙的一天!

曲到一半,他微笑着睁开眼,想看看那妇人由衷的赞叹,却只见一滩血水、半截身子刺入眼帘——钢琴前的地板上,他的雇主赫然倒在血泊中!

“轰!”他感觉一阵耳鸣,按在琴键上的指尖顿时僵住了,眼睛也不由自主地眨了一下。要不是墨镜的遮挡,面前的妇人定会拆穿他的小伎俩。

继续弹,不要停!你是个瞎子,你什么都看不见!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抑着心中的恐惧。当指尖舞动,美妙的旋律再度响起时,他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僵硬的面孔重新缀以微笑。

琴声悠扬,鲜红的玫瑰散落在血泊中,那花瓣被浸染得格外娇羞,如同妇人妖艳的唇——美丽却致命。

假扮盲人让这个钢琴天才亲眼目睹了一起命案:妻子伙同情夫,在结婚纪念日,残忍杀害了自己的丈夫。

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小伎俩,罪犯才掉以轻心地放任他离去。但他终究是个善良的人,就算不能继续扮瞎子,也要揭穿真相。

他鼓起勇气走进警局,对一位警官说:

“我要报案。”

“好的,你——”

“哦?报案?”另一位警官身子前倾,双手撑案,冷冷地打断道。那声音不带丝毫感情,无形中给人一种莫名的威压感。

一张熟悉又可怖的脸,透过漆黑的镜片直摄眼帘。稀疏的小胡子,恶犬般的眼,这个杀人凶手,此刻正穿着一身警服,用诡异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他,那摄人心魄的目光,仿佛立时便要揭穿他的秘密,惊得他心念一阵急转,好容易才想到个托辞,强作镇静道道:

“猫……是我的猫!我到处都找不到它。请你们帮帮我吧!”

这一次,他有惊无险地骗过了小胡子的盘查。然而,却终究难逃那个恶毒女人的暗算。她知道了他的秘密,并在食物中下毒。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瞎子。

痛苦、懊悔彻底击垮了他,他哭着向女友求助,却只能自食恶果——美好、纯洁的爱情,容不下自以为是的欺瞒。

更糟糕的是,小胡子并没打算就这样放过他。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差点死在那双强有力的臂弯下。幸好老天眷顾,让他逃了出来。

尽管,这一段剧情,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接受:一名强壮的警长,居然没能搞定一个瞎子?

这大概就是电影所要的那种戏剧化效果,如果情节总是循规蹈矩,那还要编剧干什么?

总之,我们得感谢电影编剧的良苦用心,他没有让坏人得逞(事实上,他也绝对没胆量这么干)。瞎子逃出了小胡子的魔掌,并最终辗转到了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伦敦。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环状结构”及“多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如果说主线是“一个瞎子的自我救赎”,那么与之平行的“猎人的一枪”则从另一个视角诠释了偶然中的必然——善恶终有报,不仅升华了主题,更让开头与结尾在这样的精心编排下完美闭环,凸显了整体结构的完整统一,让人禁不住赞叹导演的高超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处,当男主用导盲杆将路面上的易拉罐一击而飞时,我们已然平复的心又再度掀起波澜:他竟恢复了视力!并再度故技重施地扮起了瞎子!

导演如此安排,留足悬念的同时,也为可能的续作埋好了伏笔。这或许暗示着,类似的故事将周而复始地不断出现。又或者,他只是单纯地想要重申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

看不见,才能更加专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