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警惕,家庭暴力里的代际传递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086/9f55438e9ac5c6bd.jpg)
周末接连二天,参加了反家暴的相关培训课程,收获很多。对于活跃在一线的心理工作者,除了接访心理咨询类个案,也遇到过大量的维权案件,这里面有不少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
有许多妇女真正走出家庭寻求帮助时,大多数家庭已经面临解体,女方对男方的暴力行为忍无可忍,一心想离婚解脱。不要以为女方想离婚,从此苦难就能远离她,往往这时候男方并不同意离婚,怎么着也会拖下去。到最后,离婚多半又变成一场拉锯战。
到底什么才算是家暴?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简单的科普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一章第二条中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暴案件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特殊性,所带来的危害广泛又深远,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多项权利,容易引起各类恶性事件发生。
必须要强调家庭暴力不是男人和女人的私事,也不是家长打小孩的家务事,也不单是子女对父母的不孝顺。家暴的特点在于它举证困难、有周期性、长期性,而且暴力会逐渐升级。家暴里面的施暴人与受害人情感和经济上联系紧密,难以脱离,往往受害人不会主动求助,可能是不敢、不愿、不能。
需要注意的是,家暴具有代际传递和习得性。在有家暴行为的家庭里,多数是女性,遭受家暴的女性,90%以上是家庭主妇,可能从结婚开始就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没有工作,渐渐失去赚钱的能力,有时候是自己不愿意再融入社会,或者男方不同意女方出去工作。通常这样的情况下,女方极易受到男方的控制,身体上的、精神上的、经济控制甚至性暴力。
遭受家暴的女性,要么因为自身原因不愿意脱离家庭,怕离开后自己没能力抚养小孩,要么是男方对其控制严密,没有机会向外界求助,要么是女方习得性无助,觉得反正已经这样了,为了孩子,忍忍就好了,只要这个家不散就行。这里要再次重申一下,家暴具有代际传递性,生活在家暴家庭里的小孩,往往他们自己成年后,也极易习得家暴行为。
孩子就象父母的复刻一样,有样学样。爸爸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家庭里的男孩长大后,极易习得父亲的行为模式,一言不合拳头解决。而家暴家庭里的女孩,时常目睹爸爸打妈妈,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男性形象。在孩子成人后,容易对男性缺乏足够的信任,在婚恋问题上可能会比没有遭受家暴家庭的小孩走得辛苦。
在日常接访中,遇到被家暴的女性,问她们男方第一次打她时,是什么时候?当时是怎么想的?回答多数是觉得对方会改,对方打完后有道歉,然后孩子还小,不想小孩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她们不知道的是,与其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时常家暴的家庭里,还不如给他一个安全、温暖、有爱的环境,至少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是教育出一个十项全能的通才小孩,还是培养出一个人格建康,懂得爱,懂得分享,懂得付出,有人性光芒的小孩,这才是作为家长需要深思和考虑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