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后4.1:‘’诱诲堂‘’引发的思考
在重庆巴蜀学校,有一座教学楼,上面写着“诱诲堂”三个大字。据说这是民国时期的四川省主席王缵绪题写的。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我觉得很震撼,因为他似乎一语道破了课堂教学的真谛。什么是课堂?在教育学上是指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此展开。如果我们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审视课堂,其本质其实就是“诱”和“诲”。或者说是“传递与唤醒。”
那么课堂教学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教”这个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篆文的写法,都能很形象地描述出教学这一现象。它左下方表示一个孩子,是教的对象,左上方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边的反文旁表示一只手拿着鞭子或者棍子。合起来就代表着老师手里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上面的占卜知识。“学”字同样如此,宝盖头下面一个孩子,上面是占卜的知识,合起来就是一个孩子在屋子里面接受占卜的知识。总之我们的教学本意认为知识是外在于学习者的,教学就是把知识通过教师传递给孩子。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诱发”或“引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儿童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学”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中西方对于教学的理解多么不同啊?当然,上面这段论述其实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论述,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西方人也并不绝对认为知识不重要,我们中国人也不绝对认为诱发学生的潜能毫无意义。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迄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明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我们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包含“诱发和引出”的意思。而西方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学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显然也把知识的传递看得很重要。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比如皮亚杰曾经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做法是在知识学习中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只有把知识与发展的统一体看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在教师培训部门工作过一些年,每年在跟新教师进行座谈的时候,我总爱问新教师们一个问题:“你认为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如果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是那两个?”但是很少有年轻教师能回答清楚。从上面这段论述您可能已经能够猜到我认为教学最核心的本质就是“给予”或者说“传递”。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育也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我们把自己会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法传递给不会的人。我觉得无论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有多么不同,其本质应该无外乎如此。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深入地想下去,难道这样就够了吗?我们只需要把我们会的,学生不会的,通过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就行了吗?显然这样做是不够的,要是这样的话,教育就变得太简单了,太不艺术了。我们应该在给予的同时注意诱发和引出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说我认为教学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会学生,二是在教会的同时唤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