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500字每天一段话格格早起成长营

“生活的味道”的记忆,逐渐变成历史的文字和图片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5人  四月天_扎西曲呗
炊烟袅袅山谷中

      关于写作打卡这件事儿我没有多想,最初只是觉得如果我可以精进每一天,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应该就是写写文字吧,然后就坚持了快一个星期了。我能想到写作主要原因是我喜欢把很多的心情或者经历的思考写下来,真情流露一下发在了朋友圈,可朋友圈太公开了,反而让家人或者朋友担心你发生了什么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感觉就好像心过脑的冷静,有时候是对情绪的疏导,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精进打卡我觉得是兴趣爱好变成一个习惯的过程。

      很多人看到我坚持参加读书会的活动感到好奇和不理解,在北京工作之后花一个多小时在路上,然后花八分钟时间讲自己读书的感受,然后听小伙伴们分享一本书,这样的聚会有多深入呢?时间匆匆而过,真的会有你感受的那般深吗?我不否认对知识的渴望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对于获取知识的渠道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小计划,而我属于不爱看书但是爱听人讲道理的类型,我所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100%记住并转化的那就是听人讲。今晚我继续学习了佛子行的课程,在课堂上分享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历史上的一段经历,我的辅导员说你的记性真好,居然听上师讲一遍你就记住了,而且是那么久的事情了。这就是获取知识渠道和转化记忆不一样,我习惯于听觉型学习,而且在现场的气氛和互动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我一定是印象深刻。知识的获取和转化需要适合自己,特别是现在是一个知识付费和知识变现的年代,更新迭代很快,在线下活动接触了非常多不同行业的读书人分享自己的行业和读书经历,以及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他们的技能,这是我打开知识边界最快捷的方式。所以,工作时我保持的高度专注紧张后与读书会的同学在一起会很放松,我很少关注自己,会关注别人,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关于兴趣和职业,我认为专注力和爱好会越来越越重要,我曾经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一次总结“如果我把我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职业,那我一定是最幸运的人”这好比陶渊明笔下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天悠悠白云观景回来,一首词跃然纸上,官场的五斗米必然费心力,然而古代的官场一定要有文化会吟诗作对,也会对酒当歌,会交际会应酬,都离不开泼墨挥毫题词祝贺。我认为古人是幸福的人,一吟一饮之间遇知己,一文一武进庙堂。反观我们现在,工业革命到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对于生活美的感受我们缺乏一种敏锐或者我们不再爱生活了,我们更爱成功,更爱功名利禄,对美的感受和对生物的理解我们反而退步了。这是一件非常退步的事情,人变坚硬不是一件好事。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描写他对北京秋天的感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用“味道”来表达自己对北京秋天的怀念。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品味,我们肯定会品味不到这份情感的,因为“清”和“静”对于现在的北京生活的朋友们来说太艰难,在下午六点钟东三环中路一个十字路口到下一个十字路口需要一个半小时,密密麻麻的码在马路上的私家车用远光灯和喇叭声催促着心烦意燥,何处话凄凉?而味道是更难感受了,因为秋味就在东三环中路两边飘飘落下的银杏叶里啊!可是我们几人可见呢,有朋友在堵车的时候会想起那一句话“在哪里待着不是待着”的感受呢?生活处处有美,事事皆有意义,可唯独不是处处存在我们追求的成功。

      我喜欢北京的文化底蕴,喜欢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我喜欢的是老北京胡同里四合院上古老发霉的雕梁画栋,那长了杂草的屋檐下蜘蛛结起来的岁月静好,还有那掉了漆的瑞兽蝙蝠散发着老北京的人烟气息。知只是这些北京的味道逐渐逐渐会消失了,被成功代替,被拆字替换,这替换掉的也就是我们对生活美的向往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