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不妨与事业同步
90后女孩钟嗣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欲入道清修,对钟友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与文化传承意识我着实钦佩,但笔者以为,为了传承文化就抛弃了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实在得不偿失。继承文化与工作并非矛盾,文化传承,亦可与事业同步。
且不说钟嗣源一门心思修道会给其父母,家庭带来何种影响,单是她把全部精力放在做道士上,就足以让她的文化之路中断。试想,只在玉皇顶问道的她,拿什么去搞文化宣传?凭借什么来普及传统文化?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便是进行文化宣传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做支撑。否则,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的。
再者,家庭因素也不得不考虑。纵使父母对你的追求不反对,甚至是赞成,但细想一下,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了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去做一名道士,无论对整个家庭的经济,还是父母的心里,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虽说父母十多年的养育不是为了日后的回报,但作为子女,自觉努力工作报答父母即是一种义务,也是孝的体现。小钟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而去做一名道士,看似只是在做自己的事,实则是牺牲了一个家庭和一代人望女成凤的梦想。如此,便不是无私奉献了,而是拉上父母去牺牲。
要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定要把自己与文化死死绑在一起,传承文化与工作学习,不是“零和博弈”,二者完全可以同时进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足迹遍及世界多个文明角落,用自己诚挚的文字向众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可谓影响巨大,但他也并未抛下一切修佛或是修道,他有幸福的家庭,众多的粉丝,身兼多种文化要职。而在看小钟的做法,就不免有些偏激。而且,上山做一名道士,更多的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而这对文化普及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钟嗣源的做法,从传承文化这个目的看,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先人的社会活动之中,文化离不开生活。现在的问题,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横流的物欲冲淡了我们的文化观念。要想使更多的人去关注传承文化,关键是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生活。今年春季的中国诗词大会能刷爆朋友圈,圆满收官,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而钟嗣源的修行,怕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反而给人们一种传承文化代价如此之大的恐惧。
应该热爱传统文化,但爱过了头,冲昏了头脑,失了理智,扔了一切,就适得其反了。文化传承,就在生活中。文化事业两手抓,物质精神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