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

2021-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铜炉

人类的悲欢不尽相同。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飞机上,在前排座椅背后的小小屏幕里,透过那个夹在脑袋上很别扭很难受同时音质嘈杂的耳机,看完了整部电影。

第一次看完的时候男主角有很多很难理解的地方,比如

在审讯室回答完警察问的问题,听到警察说,你可以走了时候的疑问,
夺枪后的自杀未遂。
在酒吧毫无缘由的找茬,斗殴。
和前妻见面后的崩溃痛哭。

我一直以为自己有共情的力量,但是当时感受到的其实也是一种困惑,为什么不能走出来呢?明明也可以去拥有陪伴,也可以去往前生活,也可以去感受来自朋友和亲友的关怀,为什么,不愿意幸福的生活下去呢?人生还有那么久,为什么不努力下呢?

我也觉得这样的人生,很矫情。

遇见绝症的人,会为之惋惜,遇见突然横遭惨案的人,会为之同情。

遇见自顾自沮丧的人呢?

会觉得脆弱,会觉得懦弱,会觉得矫情,会觉得玻璃心。

最近重新看了这个电影,我发现,其实沮丧的人,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所以才会沮丧,因为沮丧,所以感觉自己的无能,感觉自己的无能,所以不敢去承担,不敢承担,就更加沮丧,陷入到这个循环当中,最讨厌沮丧的人的,是沮丧中的自己。

毕竟,原谅别人远远比原谅自己要容易的多。

如果没有那次的忘记放隔热网,孩子不会死,房子不会没。

如果在想起放弃放隔热网的时候,回头了,回家了,孩子也不会死,房子也不会没。

可是没有,所以孩子死了,房子没了,妻子离开了,自己也再也走不出来了。

如果沮丧的根源是因为自己犯的错,那么不沮丧的那一刻,是不是就代表接受了犯错的自己?

如果原谅了犯错的自己,是不是就代表着从前的某种坚持变得毫无意义?

自己曾经对于不犯错的坚持,是因为自己不想成为犯错也无所谓的那群人,如果接受了,是不是就代表着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为何要赋予人类思考的能力呢。

是天赋,也是包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