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插秧,忆家乡
今天看见一个老同学发的短视频,家乡要插秧了,一节一节长方形划开的秧苗长得茂盛,几个叔叔忙着拔秧苗,左右手一起使用,平均两次就可以拔够一撮,在水里轻轻一晃,冲去适量泥土,不影响秧苗成活,搬运还能省点力,但这个度,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把握。镜头再拉远一些,还是成片的秧田,周围是村子,参差不齐,但都是各色两层楼房,天气,阴,时不时有毛毛细雨,农民靠天吃饭,要学会揣摩老天的脾气,何时大雨,要在这之前把工作做好,这可不单纯依靠天气预报。我现在抱怨自己,很多时候四季不分,二十四节气于我而言,只是半个月又过去了,荒废不荒废,又这样溜走了。在家的时候依仗云南四季如春,一年的衣服都是一样的,现在在重庆,季节分明,我知道冬天不穿棉衣受不了,夏天热得睡不着,但对时节,也仅此而已了。我过于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个人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大过一切,我忘记更多美好的东西,以至于现在课程上连李子和杏都分不清,不知道巧克力的味道我可以狡辩说家里经济有限,没有吃过,这个我无法解释,没有谴责自己,只是难免陷于沉默,很多东西是自己一个人想起来都会觉得丢脸得无法回忆,这些算是吧。
但说到插秧的季节,不知道是哪年哪年,是童年吧,我总还有很多记忆可以拼凑。是小学吧,那个时候快乐很简单,买一件喜欢的衣服和零食就可以了,喜欢自然,爱跑爱跳,没有手机,只有那几个小伙伴。现在很多时候我会陷入沉思,初三之前没有手机的时候,到底是怎么过的呢,现在自己去上厕所,无论多急,我一定要出来拿手机,小时候没有手机是怎么过的呢,我一直在想,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没有拥有过就不会那么激烈的想得到和离不开,而拥有过再失去那滋味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喧闹,造就了另一种孤独,才会有那么多人想回到小时候。
那个时候那么快乐,但是物质生活也没有那么好,精神生活也没有那么丰富,怎么就那么快乐呢?因为纯粹。三年级,也是插秧的季节,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和一群同学,洗勺的,旧治北的,我们一起去姑鲁的一个同学家玩,然后还在姑鲁小学的草地上坐了很久。姑鲁算是陪伴我长大的地方,外公家就在姑鲁,文艺的说,初恋也在那里。现在的姑鲁小学只是一个建筑,几年前好像用来养猪,后面干嘛不知道了,承包给了个人,可能每年的用途都不一样。每年都会去姑鲁,但是没关注那么具体。小伙伴想回家,我力邀她们去我家。现在想起来,真心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那么热情、单纯和自然。现在我要是带一个同学回家,我会想,他会不会觉得我家不好,我还是不要带了吧。回到家,我还清晰的记得,父亲在灶房门口织竹货,好像是一个秋季要用来背包谷的背篓。父亲一向沉默寡言,平时跟我话也不多,小时候父亲挺喜欢跟我说话的,长大后越来越不经常跟我说话了。母亲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总喜欢打击父亲,小时候经常替父亲抱不平,甚至有几次想联合父亲一起孤立母亲,父亲都是一笑了之,以前觉得父亲肯定是认为太幼稚了,长大后觉得可能不是这样。父亲喜欢跟母亲交谈,哪怕被母亲一顿臭评,父亲还是憨笑着听着,长大后父亲越来越不喜欢跟我交谈,我有好几次抱怨,父亲一句话也没有说。现在当有的人用那种语气跟我说话,我下意识的远离的时候,我总算理解了父亲。母亲虽然喜欢说父亲这不好那不好,但是是像一个老友一样的心态,打闹玩笑是如此的平等。小时候父亲喜欢与我交流,那是因为我给了他自豪感,那是一个父亲在女儿面前山一样的形象,随着我的长大,这种形象本就会慢慢褪去,而我不懂事的行为加速了这一变化,我看不起他,是的,我这么表现了,父亲感受到了。他让我给他手机存电话号码的时候,我的不耐烦他感受到了 我平时说话中的口气父亲感受到了。这就是一个沉默的中年人,他无法说女儿你没有权利看不起我,你也不能这么做,他总是把这些拦在自己身上,是因为我吗,我的女儿觉得不如别人,他是这么想的,但是他是沉默的,青春期走出来,当我自己领悟的自己该死的行为的时候,我和父亲的关系已经是只有礼貌和沉默了。
父爱如山,我却不希望他这样,这样的无条件包容和忍受,当身为子女的我领悟的时候,太沉重了,成为我的挥之不去的枷锁。我宁愿他像母亲一样,惹她生气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申诉我,说这个孩子白养了。像高中我顶撞母亲的时候,母亲一边擤鼻涕,一边将稀鼻涕擦在木头凳子的脚上,一边说我不孝,这样的爱我觉得我才可以承受。我领着小伙伴回家,父亲一直沉默着,脱下织竹货的围裙,去炒了一个肉,一碗酸菜洋芋汤,不知道那个时候别人家的生活怎么样,当时那一顿饭,真是我家招待的最丰盛的了。晚上,我和小伙伴睡在我家的老房子里,有多老呢,窗子是镂花的,母亲说最起码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爷爷的爷爷传给了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父亲支瓦未加,只给房梁添上一层黑灰,那是常年生火烧饭留下的痕迹,又这样传给了爷爷,爷爷也没有做什么,带着叔叔去院坝起新房,把这祖屋又传给了父亲,父亲沉默着接受了,母亲说过不满,说父亲是长子,应该出去,被奶奶骂回来了。于是我的童年都在这间老房子里,下雨漏雨要用桶铲水的老宅。
小伙伴住在这里,第二天早上父亲在院子里筛粪,要用细的去育秧苗,所以我说是插秧的季节,晚上小伙伴要回家,哥哥非要跟我一起送她回去,其实他是想骑爷爷的永久牌自行车。骑车在前面的哥哥,前一秒钟还意气风发,后一秒钟就摔进小龙街的田里,晚上还被爷爷批评了,因为爷爷要骑车去大坝子放水,被哥哥耽误了。
这个季节雨水特别多,三年级以后妈妈去昆明打工,下厂回来总是和别人去栽包秧,一天不知道多少钱,但是晚上能等妈妈给我带她们中午午饭的粑粑,所以我总是等她回来。至于更小的时候非要追着妈妈去田里而掉沟里等等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那么记忆犹新,哪怕现在我越来越大,也会想起很多的事情。
这就是我的童年吧,明明有那么多的故事,喜怒哀乐,父母的柴米油盐,有家的地方,就有烟火气。昨天,和爷爷通电话,他说秧早就栽了,全部包给别人,放水、拔秧苗,都不用了,但是还是会经常去田里转转,这就是爷爷这一辈庄稼人的情结吧,用汗水浇灌的土地上,逝去的是他们的青春。我的青春才来到,但是如果缺少对家乡,对土地的热爱,青春也是如此的干涩。
家乡,我喜欢自然的风光,干净的空气,路边的小花,我也喜欢我在那片土地上逝去的童年,更喜欢那片土地上我平凡而温馨的家,我与父亲母亲关系的挣扎,我对自我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我找到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