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小品读书

《一往无前》——小米是必然

2020-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树先生1988

十一期间,读完介绍小米创业始末的《一往无前》。按我的理解,这本书本不应该得到高分,因为全程充满了作者蹩脚的煽情和吹捧,但我之所以还想介绍这本书,是因为从小米创业的故事中,读到了坚持和感动。下文,谈一谈自己从这本书的一些收获。

一是“一往无前”需要勇气

按照书中的介绍,雷军的创业其实并不是“生活所迫”。他在这次创业前,早已实现财务自由,本应该“喝着茶聊着天”享受生活,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而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让雷军从“IT圈和投资圈的小有名气”,到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

反思自己,我经常想,等我做到了某某某职位,我就不干了;等我实现了某某某理想,我就去“浪迹天涯”。其实,一切出发点都是“退”,而不是“进”。所以,当下往往成了“忍受”,是为了等待未来的“享受”。有了这个“忍受心”,很多事就会做的不情不愿,从而站在了“成事”的对立面。

昨天再读稻盛和夫的《干法》,无独有偶,老先生也认为,认真工作甚至与出家修行一样,是磨砺人的心性的重要途径。所以,只有完全沉浸在当前的工作中,才会生出逢山开路、一往无前的勇气。

二是“一往无前”需要智慧

小米的成就,其中之一是一以贯之的“断舍离”的智慧。

在一般人看来,“断舍离”这个词似乎与多元化的小米并不沾边。但回顾小米的历史,就会发现,“断舍离”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从极简的设计,到贴近成本的产品定价,到不超过5%的硬件利润等等规矩,都是雷军不断在人心与人性层面“断舍离”。

产品的本意是追求利润、企业的本性是追求超额利润。而雷军却反其道行之,甚至在企业上市之前,将“硬件利润不超过5%”昭告天下。“舍利求量,利量皆存;舍量求利,利量届失”。就是本着这样的朴素智慧,小米一路飞奔,做到了世界五百强。

三是“一往无前”需要平台

让我最为感慨的,不完全是小米的十年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一路伴随小米成长的那些员工。这里面,有很多80后甚至90后,依附于小米这个平台,在公司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收获了自身的飞速成长,顺便实现了财务自由。

反观目前很多企业,之所以一直在“温饱线”挣扎,十多年来营业额踟蹰不前,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与自己的员工“命运与共”。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员工没有“参与感”;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拿员工的待遇开刀,员工更是“抱怨连连”。

所以,想要员工“一往无前”,就需要提供一个“休戚与共”的平台和机制,干好了,“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干不好,收拾铺盖各回各家。

四是“一往无前”需要苦干

小米的周受资,在开始带领公司迈向上市的前一天,在微博发了一个图,配了下面这句话:未来一年,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小米负责线下的张剑慧,在开拓小米之家的时候,“每到一地出差,先买一个塑料盆”,因为白天跑一天踩点,晚上回到酒店,要泡一泡脚,才能保证第二天继续跑。

而我在我们的企业看到的,是吃一点苦就开始抱怨,加一天班就要发个朋友圈感动自己。只有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老板的心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吃大苦流大汗,才有可能在这个世上成一点事。

粗浅的感受,权做读书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