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言传身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
我的启蒙老师当属我的父母,他们只是最普通的人,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最朴素的道理!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倾其所知教育我。
小时候喜欢听故事,母亲便跟我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我一遍一遍的问,母亲不厌其烦的讲。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故事,交会了我们做人诚实、不能偷盗的道理。
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大,虽然话不多,却治住了我的顽劣,一步步引导我走正路。
很小的时候,因为点事情生气,我骂了父亲,结果遭到一顿痛打。刚开始还嘴硬,他边打我边骂,我越骂他越打,一会儿功夫我终于招架不住了。“我要跳井!我要跳井”,我使出了大招,哭着向门外跑去。一家人慌乱地跟着我,父亲板着冷峻的脸庞说,“你跳,你跳呀!”可我根本不敢跳呀,在滚在井边哭,被他一双有力大手,提溜到家里去了,从这以后便老实了。
从那以后,我知道了有些事干不得,比如辱骂父母,比如无理取闹。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他打得好!
上学时我老老实实,成绩也比较不错,然而我却很少得到他的夸奖。过年或是平时遇到熟人寒暄,问及父亲,我学习成绩如何时,他的回答从来只有三个字,“一般化”。我心中不服,明明很好,为什么却说“一般化”呢?结果,为了能得到高于“一般化”的评价,我只得一直努力。
这几年,在我已经不需要他的高评价来满足曾经的虚荣之时,他却表达出了以我为豪,我让他们很放心、很省心的意思。
在我成长过程中,父亲也坚信响鼓不用重锤。关于学习,他并不多管,乃是因为他知道我的自觉。他几次为数不多的,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话,让我念念不忘,成为激励我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小时候,父亲对我说,“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不能花”,结果我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高中时,他告诉我“你再努力两年,等你上了大学就好了”,其实我已经挺努力的,但他的话充满了魔力,我就像上了发条一样的,一直往前,不敢懈怠。
等我上了大学,向他抱怨过我干了些属于任务,但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本想着会得到些许安慰,没想到他却这么说,“别人不愿意干,你干就行了,别怕吃亏,写东西也是在锻炼你自己。”
其实小时候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是,“做人啊,不要忘本”。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干嘛跟我说这个,我还小,只是个学生。还提时代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又在父亲的重复中得以增强。工作以来,离家时间愈久,越能感觉到此中深情与厚意。
这都是言传,比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
父亲是个爱学习,肯钻研,能吃苦的人。他精通修理黑白电视机、电机、手表等,买了很多书籍、光盘在学习,也置办过工具在家里修理。他年轻的时候,还带着电影机,十里八乡的跑着放映电影。
至今仍记得,家里经常有人抱着电视机来修理,台灯亮起,松香在炽热的电烙铁下升腾起袅袅烟雾,父亲在电路板旁专注的样子。难忘父亲在昏黄的白炽灯下给烧坏线圈的电机换线,在深夜盯着为电线烤绝缘漆。
以至于上了初中,物理课刚学电路时,学不懂苦闷的时候,我认真地对同学说,“我要学不好电路啊,都对不起我爹”。好在后来学懂了。
父亲对于爷奶的孝敬,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爷奶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父亲总是有活主动干,有好吃的及时送去,从来没有红过脸,更别说吵架了。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比较懂事,可父亲从没指望我干活。曾经钻门缝想为家里烧汤,只因为体恤父母干农活太忙碌劳累,可那时我连玉米碜与麸子还分辨不清。也曾带着锄头到地里干活,却像是体验生活。每每此时,父亲都会说,“你回去做作业吧,不用你干,你也干不好”,把我撵回家去。我俏皮的说,“都写完了”,想到这样就可以不必回了,父亲一意让我回去,“那就去玩吧”。
如今的自己,学的专业与电相关,干的活也是与机器打交道,同样需要专注需要钻研,虽然听起来可能比修理电视机高大上一点,但我始终认为他比我强太多。
如今的自己成家了,也需要处理各种关系,但我们心里都有一个信念,那便是要孝敬双方父母。虽然偶尔也会和家人有一些小的别扭,但从心底里,我们是感恩、尊重父母。
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将这些好的做法传递,将这份感动传承,这大概就是家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