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简友广场远山文苑编辑作者投放文章专题

关于共情

2022-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妍_

共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真正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受。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的。它并非是与生惧来的,但是只要通过有意的去练习,就可以拥有这种能力。

在我看来,共情是一种正能量,属于人文关怀的一种,简单的来说,你的快乐,我能懂得,你的悲伤,我能感受到,你的孤独,我身有体会。

第一次了解到共情,是在黄鑫老师课堂上参加作品疗愈,当时的规则是,作者读出作品,所有课堂成员,只共情,镜映,不评判,不建议。以我当时的理解是,共情就是去站在对方当时的位置上,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觉。那个时候,我很努力的去感觉对方,想要沉进去,感受对方的各种复杂情感,但是,努力过多次以后,我依然是很困难,我根本get不到对方的那个点,更别说能有共情了。因为,我的感受是隔离的。

我的身体是尘封的,我连自己的身体感受都感受不到,说白了,我自己身体,跟自己的内在感受是隔离的,就像,我的头脑是头脑,而我身体是身体,我的感受跟身体是不能统一的。大多数事件中,我也是用头脑理智在解决事情,而非与感受层面。

于是,我有过很长一段时产是的焦虑,颓废,甚至自责。我写过反馈给老师,告诉老师,我感受不到,我没办法共情到别人。老师的回答是,共情不到别人,那就先共情自己,感受自己共情不到的这个感受。

是的,共情不到别人,也是一种感受。先共情自己,接纳自己,再去体会自己的当下感受。

后来,我经过48周,近一年的课堂练习,我的身体的我的感受层面开始一点点的连接上,身体有了些躯体化的反应,比如,我听到作者的故事,我有身体紧绷,有小腿疼,肩膀疼,胸闷的感受,我知道,我的感受层面开始了流动。

生活中,我开始刻意的去用一种临在的状态去倾听朋友,回应我的朋友。当然,这种状态也会耗费精力,不是咨询状态下,时刻保持一种共情的状态确实会很累,所以,当你学会了共情,并不是说随时随地保持共情状态,我觉得是需要用在必要的时刻,重要的事件或人身上。

我确实会有意无意地去练习共情能力,但是鸡兔还是会有无法做到的共情。

我有一个十一岁的儿子,自从我学会了共情,我就非常想要用共情的方式跟他聊天,跟他保持一种近的交流状态。

上周的有一天,他放学后,气呼呼的跑到我面前,把球拍啪的一下扔到了沙发上,我看他状态不对,便走过来,问他:“发生什么事啦,看你很生气的样子。”

“确实很生气,你说我怎么办嘛?学校的乒乓球社团要解散了,真的是气死了。”他蕨着小嘴,一脸愤怒的说。

“哦,解散了,那确实有些无奈啊 ,解散就解散嘛,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我问。

“因为体育课上,老师说了,我要是打赢了所有人,就让我加入社团,结果我打赢了所有人,而他们说,全部退出,这样,社团就一个人也没有了,就是散散咯。也就是说,这个社团的解散是因为我而散,我打赢了,却没有社团了。”他气鼓鼓地说。

“哦,这样,那怎么办呢?老师怎么说呢?”我问。

“老师也没说什么,说下周要考试了,解散 就解散。”他说。

“反正你争取了,老师也看到了你的实力,如果下次有机会,肯定还会让你上的。”我说

“有什么用,都解散了。哼。”孩子还是很生气的,转过身走掉了。

孩子心心念念想要加入乒乓球社团,在他看来,自己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得到老师的批准,只要打赢了别人,就让他上,但是他上,肯定会有一个人要下,那这样的话,下的那一个人肯定也是很愤怒的。他努力地去争取了这件事。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结果却是,努力了,社团解散了,他的努力白费了,他的情绪点可能来自这里。

但是做为妈妈,在他讲述事情的过程中,我却还是没有能进入他的情绪里,感受他的感受,还是站到了安慰,同情的视角。我在这件事情当中,共情并没有成功。

过了几天,孩子无意中对我说:“今天好郁闷啊,老师 连续三场把我打趴下。我想到,老师 还是个高手。”

“什么意思?你不是说乒乓球解散了吗?”我问。

“没有解散。后来,我委屈了一下,选择了不上。”他的语气有些沮丧地说。

“哦?这样啊,因为你放弃了,所以保住了社团的存在?”我问。

“是啊,我不上,他们就不退团。”孩子继续说。

“哦,那确实有些委屈,但是因为你的大度,你的忍让,却成全了其它的人,保全了社团。你的行为也是很棒的。”我说。

“也许因为这件事,老师看到了你的胸怀,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或者更好的机会,第一个就会想到你。”我接着说。

但是孩子却什么也没说,但是他的表情明显的是暗了下来。

我抱了抱他,他走了。

后来我一直在想,我在这件事情中的处理方法,我一直支持孩子去争取,但是又在这件事情上鼓励了他的忍让,在他看来,是不是内心有一些矛盾呢?

面对孩子最后的选择,是否有跟我相同的牺牲精神存在呢?但是,他的委屈是绝对存在的,这个我有切身的感同身受。

我有些后悔,也许这件事情中,我还是没有放下妈妈的身份,依然把自己放在了教育都的位置上,想要去评价他的行为。我并没有对孩子用到真正的共情,而是隔离着去讲所谓的大局。而这也许,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我有感觉到不妥,但是却始终没有想明白,我到底应该如何。

今天在写作群里,看到了同学们对孩子在学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大家的七嘴八舌,我有些触动,再次回想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做了以上梳理。

还是那句话,当我共情不到别人时,我还是先共情自己,接纳自己。

共情是利他的,利他的同时亦是利己。在共情这条路,我还是需要多多练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