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日记:1.6~1.12
1月6日
周一人很少,营业额为零。
有学生坐在书店复习一整天,没有点任何饮品(有写着消费入座),我为我的不好意思而惭愧。
整理上周的书店日记并发布。
下午阅读《自在独行》,这是第一次读贾平凹的书。
到了八箱新书,大壮在收货。
1月7日
上架新书和文创,其中有一本《妖怪大全》,大伦说:先帮我收起来,等哪天没有营业额的时候我再买单。
继续读《自在独行》。
带回一本书店主题日历,年前我要买,大伦说等过了新年如果还有的话,直接送给我。所以今天就把它带回家啦。
晚上小壹姐帮我梳理明年的目标规划,包括工作、家庭、财富和个人成长方面。
我真的是个不太会理性思考的人,让我去量化目标,并把事项一二三地写出来,好艰难。
写到可能致使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我写着:“自我要求不够,就算没完成目标也觉得无所谓。”这是真的,不过小壹说,即便如此,也有深层的原因。
1月8日
查询书店的创意主题分类,还有其他书店的功能分区,准备和大伦一起想几个图书主题宣传文案。
学习其他书店服务号写的内容。
卖出六本书,有2本萧红的,1本蒋勋的《舍得,舍不得》,还有《易中天中华史》。
买书的小姐姐说:“我买了不少书,都是拿回家供着。”这应该是很多人的通病吧,买的书比读的书多。
就从睡觉前半小时开始吧,放下手机,每天阅读半小时,先把家里囤的债还完。(因此我也硬撑着不买新书)
继续读《自在独行》。
1月9日
出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
我想把书店的一个角落打造成多肉区,原本打算过完年回来再买,可是这几天老惦记着这件事,于是就下单了。
多肉不怎么需要浇水,过年放假几天不管它,应该也没事。
这次先买20颗,希望我能养好它,以前养过仙人掌和小榕树,都没成活得了多久。
1月10日
休息日,写年终总结。
看完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这是苏榕同学推荐给我的呢,我又把它推荐给其他的好朋友。
说实话,这几年来我一直很浮躁,没办法静下心来做一件事。
以前写日记、写手帐可以让我平静,今年换成写逻辑更严谨一点的文章,也让我更平和了一些。不过在这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总是心慌的。
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无法接受自己达不到心里定下的目标。我总觉得自己是人群中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就应该是最棒的。
还有一点是,我总说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但很多时候,我自己却不知道最喜欢的是哪一种。
今天觉得这个好,明天觉得那种也不错,向往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就更加没有方向了。
我从来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前两天晚上十一点,刚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我躺在床上,开始回想起这两个月睁眼就上班,回家就睡觉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彻底放弃了运动、做饭,到底值不值得。
我和朋友开玩笑:“感觉我的热情快要磨光了。”
他回:“又要辞职了?你这热情走得也太快了些。”
我总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当初我写书店日记,并选择将它公开发布,也是为了让外界督促自己,坚持下去。
看完《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像是一盆鸡血喝了下去,我又有动力了。看到图书编辑跑书店宣传自己刚出版的书,台湾的堆满书的旧书店,画绘本的奶奶的房子,读书up主小野的视频,都是我曾经想要的与书相伴的生活啊。
而我现在已经在图书行业,正是在一步步接近这样的生活呀。
即使我不满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即使现在的书店有着与我价值观不同的地方,那我更应该做的是如何改进,而不是直接放弃呀。
果然,我的人生需要鸡血,看完纪录片重申了以前的目标:我要开一家自己的书店。
1月11日
出12本书,其中有《小王子》、《白鹿原》、《文化苦旅》、《十一种孤独》、《你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未来简史》。
午饭后店里没人,弹了会钢琴,单手(即没有和旋,再次对不起我曾经的钢琴老师)。
闲时继续读《自在独行》。
晚上九点半的一段对话——
爷爷:原来这里还有一家书店啊,我天天吃完晚饭就在楼下散步,今天才发现这里还有家书店哎。
爷爷:有写春联的书吗?
大伦:有啊。
挑完,结账,出门,走到半路又折回。
爷爷:有毛主席的诗集吗?
大伦:有啊。
爷爷:嗯…你们这都是有注释的,我不要,我要那种没有解释的。
爷爷:那我就走了,下次再过来啊。
1月12日
出13本书,有三本是我挑的。
任总刚从厦门学习回来,临走前买了《下一代书店:未来书店,光颜值还不够》。
两个女生分别买了《迪娜之书》和《鼠疫》,都是我没听过的书。
刚吃完午餐,多肉就到了,于是开始种多肉,摆弄了两个小时。就算它们长得丑一些我也不嫌弃,只希望都能成活,不要打击我的积极性呀。
种多肉的时候,旁边有一位爸爸在教儿子数学作业,题目之一是这样的:小红提着一筐鸡蛋去卖,第一天卖了一半,第二天又卖了一半,还剩26颗,请问小红一共有多少颗鸡蛋?
每道题再临时出一道变式,确定搞清楚了之后,爸爸让儿子在题号前写上三个字:已解决。他对儿子说:“写上这三个字,比你单纯地打勾更有成就感。”
在我种多肉的两个小时里,没听到这位爸爸对孩子说一句重话,一直是耐心地引导他思考,很佩服这样的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