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爱玲《茉莉香片》和《心经》的一点推测
张爱玲的小说《茉莉香片》和《心经》写的两个主角都是足够“变态”,家庭都足够“畸形”。《茉莉香片》中呈现了一个有“恨”的家,在《心经》中呈现了一个有“爱”的家,但两个家庭也都没有幸福。
《茉莉香片》里,聂传庆的母亲不爱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爱他。因为爱的缺失导致了恨的滋生,这样的情感导致他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的。他恨不爱他的人,他也恨爱他的人,他更恨自己。
他恨他父亲容易理解,因为父亲造成了他的悲剧。
小说里对他好的人有两个,一个刘妈,一个言丹朱。刘妈是爱他的,但力量有限,只是严寒里的“微温”。他对于这样无力的爱大概是这种心理: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家里的现实,辜负了这仅有的温暖。所以他憎恨刘妈,同时也是憎恨自己的软弱。“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微温,更使他觉得冷得彻骨酸心。”
言丹朱对他的好,在他扭曲的自尊下,被看做一种施舍。“你要分点快乐给我,是不是?你饱了,你把桌上的面包屑扫下来喂狗吃,是不是?我不要,我不要!我宁死也不要!”他把自己精神的残疾归咎于家庭,因此他嫉妒一个家庭有爱的人,在这样的嫉妒中他日渐消瘦。
《心经》里的“爱”似乎又过于“饱和”。许小寒“有这么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的父亲曾经爱着她的母亲(“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可见她父母是有过爱情的),后来又爱着她,她也爱他,她的母亲也爱着这两个人。在这样浓稠的“爱”里,每个人都没有喘息的空间,只得以各自的方式寻找出路。
许小寒天真执着,她想到的出路是嫁给一个不爱的人,许峰仪找了一个和自己女儿很像的人,许太太是放手让她爱的人走。
爱恨到了尽头都是空空如也的荒原。
在我看来,两篇文章的发表时间相差一个月,两篇文章的家庭也是鲜明的对比,因此两篇文章是有联系的。以下是对这种联系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
《心经》的“家”是《茉莉香片》中“如果”的“家”。
在《茉莉香片》中,聂传庆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没有温暖的家庭,于是他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言子夜身上,认为如果改变了自己的血液,自己就能“正常”,他会成为一个比言丹朱更好的人,他就会幸福,所以他种下了“如果”。是这样吗?张爱玲用许小寒做了这个“如果”的回答。
我觉得里面有个吊诡的推理逻辑:聂传庆对言子夜有畸形的情感,冯碧落爱言子夜,他们结婚会生下聂传庆,聂传庆是冯碧落的延续。这三重关系都投射到了许小寒的身上——她是许峰仪的女儿,她爱着她父亲,她父亲也爱着她。于是便有了《心经》。许小寒大概可以被理解为聂传庆遂了心愿的转世。
在《心经》中有一个细节,绫卿母亲对绫卿的嫉妒。张爱玲不认为亲情是天然的,母女之间都有嫉妒,但是许太太的做法却与这种关系不符,让人不由觉得张师奶对许小寒是有偏爱的,居然手下留情了。如果以上两篇人物关系推理正确的话,那我想这可以解释为冯碧落对聂传庆的母子之爱,同为屏风中的绣鸟,我飞不走了,但我希望你能飞。
这样来看两篇小说不由得联想到《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我们以为修正了过去的错误能挽回现在的人生,但事实经常不按想象发生。
许小寒让母亲管管父亲保全这个家。母亲其实早已觉察到这个一直保持美满的家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她接受事实,不去挽回已逝去的东西,但她很智慧的阻止许小寒将要发生的错误,挽回了她的将来。
第二种
我们不妨把许小寒当做言丹朱的延伸,依据是:1、两人都是二十左右的年纪。许小寒二十岁是明确的,言丹朱和聂传庆同班,聂传庆二十左右;2、两人都爱谈父亲。《茉莉香片》中“丹朱也曾经告诉他:言子夜的脾气相当的‘梗’,而且也喜欢多心”,包括向聂传庆解释父亲,可见言丹朱也是喜欢谈论父亲的,至少对聂传庆是这样;3、两人都美貌,都有很多男同学追求,但都糟拒绝;4、两人性格也类似,开朗活波能交很多朋友;5、两人在同学朋友眼中都有幸福的家庭。
我们看别人的家庭是幸福的,但聚焦到幸福家庭的内部也许藏着惊人的秘密。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但是,幸福是一件经不起细看的事。
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两篇深层的结合看更能解释《心经》这个题目的由来。
佛教的《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我俗见大约都是说“二元对立”的不成立,“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终是“五蕴皆空”。
《茉莉香片》和《心经》一个是极浓的“恨”,一个是极稠的“爱”。
聂传庆身处“恨”中,但在内心深处“他不要报复,只要一点爱”,也终是“求不得”。许小寒的“爱”是枝节生出许多“恨”的,她对波兰,对绫卿,对许母无一不是伤害的,但最终也是“求不得”。二者若要解脱都需“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