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记忆的漫想
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在某个时间节点,会莫名其妙的触发一些情绪。回忆便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情况。或许因为偶然的失落,想回到过去的记忆中寻找些慰藉;或许因为偶发的感触,想再次回味一下那些似是而非的经历;当然,更可能是因为走的太远以致模糊了自己的模样,想回头审视一下自己,发掘一些继续前行的力量。
虽然喜欢讲道理,但自己似乎更容易被感性牵着走,也很容易受人感染被带走情绪。偶然间翻看了几个旧友留下的文字,看着他们在时间中留下的印记,感叹物是人非情缘浅。又鬼使神差翻出了十年前的自己留下,而今看来幼稚不堪的短文,不由哂笑之。那些或愤激或极端或幼稚的言论,让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羞耻感。
羞耻,于我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尽管已是而立之年,脑海中还会时不时闪过一些青春年少时的荒唐之举或极端之论,让自己脸红耳热,羞愧难当。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却完全跟愉悦无关。对此我也一直非常困惑,羞耻心何以如影随形难以摆脱?是过于敏感的心思,还是尚未到成熟的年纪,或者是内心仍然有对是非善恶的强烈的执着,抑或是诸般皆是。
如果记忆没有出错,我应是“人来疯”的性格,人多的时候,往往会更加兴奋多言,总是试图带动气氛。但不知从何开始,无论酒局饭局还是私下聚会,我日益不愿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不愿成为众人谈论的话题,倘若不意处于此种情境时,便会不自觉脸红耳热,拙于应付。在众多陌生的场合,局促之感尤甚,与身边的人与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有时也会痛恨自己为何如此没有出息,轻易便让一个原本热闹的话题沦为一场尴尬的结局,而这似乎并不是曾经的那个自己。
我想,人们是惯于人前欢喜,人后悲啼的。我们可能是见过了世间太多的悲辛,于是学会了过度的自我掩饰。人前炫耀显摆大概是每个小孩子所喜欢和擅长的,因为孩子的眼里没有持久的悲伤,只有永恒的欢乐。就自己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世事的操磨之下,即便争强好胜之心不死、炫耀虚荣之意犹存,但早已少了很多锋芒,多了些避躲掩饰的渴望。所以,当看到过去的幼稚极端文字的时候,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堪,一口气将之删光,这还不罢休,把所有内容清空后账号一并注销,以此消灭一个青涩的幼稚的自己。连自己都不能理解,为何要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态度和方式去告别过去的自己。不可思议,任时过境迁,花落人去,自己竟然还是没有勇气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记忆的困惑的追问。或许因儿时有过一些不愉快的记忆,让原本敏感的心灵受伤,而出于自我保护的机制,便拼命予以压制,以至于连同所有的记忆一并压抑。直接的表现便是对过去事件回忆的困难,造成很多记忆的缺失,而所能记起的大多是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延伸开来的表现,便是躲避以及没有直面过去的勇气,越来越不愿说出内心的想法,越来越喜欢掩饰自己,不断地自我逃避、自我陶醉。而对内心的压制,在潜意识里却变成为一种抗拒,这种矛盾与冲突变为外在来看,便是一种羞耻之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心理问题。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人越是无知,越是无畏。伴随着成长,可能读了更多的书,走了更多的路,看过了更多的风景,增长了更多的阅历,凡此都让自己更加“有知”。以有知回头看无知,便觉彼时无知之论、无畏之行甚为无耻。于是,抛弃过去,便能更好地证明当下的自己是更好的个体。然而,倘若如此,恐怕又要让人担忧。是否在将来的某天,回看当下的自己,一如当下的自己回看过往的自己那般幼稚和愚蠢,而又要将其全盘抛弃。如此,到底何为真正的自己。没有了过去,怎么达成了现在,又如何到的了未来。
这种无休无止的纠结与思虑似乎已经缠绕成为一个死结。剪之不断,理了又乱。可是,人总得劝自己相信必然性和因果律,总得找个理由让自己活得真实、踏实。我只好敷衍给自己一个答案:让当下的自己心安,哪管它海浪滔天。
墨冰记于姑苏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