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绩效评估的祛魅——读《奖励的恶果》

2020-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夏安好

我上一份工作的公司,是一个极度推崇绩效评估的公司。不仅工资和绩效挂钩,而且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评估,每个季度和年度都有绩效评估,员工和老板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绩效上。但就我感受到的实际情况,这个制度是失败的,绩效评估变成了员工的负担。

《奖励的恶果》这本书在谈完奖励之后,讨论了三个不同场合的奖励,其中有一个就是职场上的奖励——激励计划,又称为绩效薪酬,绩效评估等。这让我重新思考起了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为什么产生

书中提出了四点理由
1.它决定了报酬

它决定了每个员工应该获得多少报酬,或者谁应该得到不同的奖励和刺激

2.评价促使员工表现出色

由于害怕得到负面的评价,或者希望得到正面的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会更为出色

3.帮助区分不同员工

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对他们进行区分,以决定谁应该得到晋升,或者谁的工作表现有待提高

4.给予员工反馈帮助其提高表现

通过提供的信息反馈,讨论问题和明确需要,来帮助每一位员工更好的工作。

但绩效评估的目的就是以上四种吗?
绩效评估是奖励,奖励的本质就是控制和操纵,绩效评估无论披上多么华美的面纱,本质就是一种老板用来操纵员工的手段——只是在“好”的绩效评估体系中,这种操纵性不那么明显罢了。

绩效评估背后的原理

绩效评估背后是什么原理?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的典型特征为”一切只看行为“,只关注可以看见的和衡量的,对于看不见的”欲望“和”恐惧“予以忽视。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强化“的基础上,人类做出的每件事都可以被解释为是否受到了某种奖励的强化。
因此,行为主义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外力是导致人类如何行动的关键因素,而如何行动则构成了人的全部。

信奉绩效评估也是如此,将员工看成无主动意识,只会被外力趋势的工具人,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引诱员工按照老板意愿行动。

绩效评估为什么失败

作者给出了十四点理由,但其中九种都是可能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改善的,我只想谈谈本质是奖惩的绩效评估为什么失败,即为什么奖励会失败,这也是全书的精华。

1.本质:胡萝卜里裹着大棒
奖励和惩罚类似,其运用过程中存在至少两类固有惩罚特质,一是奖励和惩罚本质是控制,二是被奖励者在未能得到奖励时,产生的效果与惩罚无异。
2.关系:对人际关系具有破坏性
奖励对人际关系有害,无论这段关系是地位相同的还是悬殊的。
3.效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奖励让人们忽视了问题的内在原因,只关注外在行为,永远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4.副作用:阻碍创造力
奖励使人们专注于奖励本身,不愿意也不能够去关注其他事情,有损于创造力。
5.奖励损害内在动机
奖励会消耗一个人的内在动力。这其实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其本身就是目的,自然而然就会去做这件事。然而引入奖励后,我们的目的偏移了,奖励成了目的,事情变成了手段——为了得到奖励而不得不去做的手段,甚至被视为障碍。一旦奖励这个目的不在了,任务这个手段也自然被我们抛下了。

如何对待绩效评估

又回到我之前的工作经历: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彻底失败的制度,但读完《奖励的恶果》后,我意识到,失败与否要看站在谁的角度——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制度,它没有改善员工的表现,甚至降低了到手工资(无论hr怎么美化绩效薪酬,老板付出去的总成本不可能增加,因此这相当于是员工里的工资再分配,大部分人都会拿到更少的工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利)。但对于老板来说,它虽然没有改善员工表现,却可以帮助老板达到控制的目标。
我也意识到了我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绩效评估失效是因为方法不当,是因为老板没有制定正确的评估方法,但实际上绩效评估从理念上就是错的!不过这个结论,建立在“绩效评估是为了帮助员工改善工作表现”的假设上——我相信了老板表面宣扬的那一套,忽略了其控制的目标。

科恩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视角,高层次谈问题。无视了现实各种限制和不完美,有点类似于讨论完美世界——工作对于人来说并不是谋生手段,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这是一种美好的描述,一种对于应然的描述。
现实情况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很多老板并不在乎员工表现如何,并不在乎长远,他们只关心眼前,甚至有的把控制看的比表现更重要:即使员工表现优秀,但不按照我的要求我的理念进行,他就是不合格的!
绩效评估对这些老板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看起来可能有效的提高员工表现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寻求权力控制....这些都是绩效评估不会消失反而盛行的理由。
作为老板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但作为员工,我们应当如何?
首先,不要被老板这一套洗脑了,读完科恩这本书就让你成功做到。
其次,尽量找到一份不那么重视绩效评估的公司——很难但还是有希望。
最后,面临不得不面对的绩效评估——表面重视,私下抛弃。

反思之前两年的职场生活,还是照搬了校园里学的那一套“重视权威,不要质疑“的态度,这种态度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该有的——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真理不随身份而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