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李明洋】你有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个问题?
1、多维归因:寻找最合适的那个why
归因的方法很简单——一层层去归因,最终取得“可操作性”和“本质性”的平衡。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如何让消费者购买我的产品?
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我的产品?
我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解决什么问题?
能解决消费者问题消费者就会选择吗?
同样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我的产品不选别人的产品?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怎么办?换产品?
一层层归因下来发现换产品不可行,解决差异化带来的好处比较有可操作性。
2、不要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
大部分人无法产生洞察,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为了更轻松地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以解决“无知”的难受,而不是为了寻找更本质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解决问题去想一个办法,不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无法解决问题带给我们的焦虑感,尽管很多人不承认这点。比如父母催婚,子女为了应付父母不断的去相亲或者干脆找个人假装是自己的结婚对象,并不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消除父母逼婚给自己带来的焦虑感,再比如古人无法解释日全食的现象,就杜撰出天狗食日的故事,从而给自己一个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
不断的归因,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其实是很痛苦的,但这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了解现象本质的必经之路。
3、不要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选择盲目相信让人舒服的答案,会让我们错失获得启发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兴趣爱好、种族信仰、性格特点的原因,会很轻易的相信一种答案的解释,因为这个答案让我们舒服,是我们内心想要的答案,而这个答案真的是正确的答案吗?比如日本人不相信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宁愿相信这是中国人杜撰的也不愿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再比如很多从传销窝点被解救的人,不承认自己是做传销,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传销,而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被骗,因为这是一个让他们无法轻松接受的答案。
看到一个问题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我们偏好去相信的答案,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主观爱好给出的,如果想获得洞察并分析本质原因,先要去克制自己轻松得到答案的冲动,克制自己让大脑舒服的冲动,去层层归因。
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是最大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