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迁变
齐帆齐微课
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才是世间的真理。可见,万物的兴起与衰落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都会映射出一定的历史状况。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兴衰变化也有同样的规律。
网络图诗歌的起源
诗歌最早来源于歌谣。上古时候文字尚未出现时,只有歌谣而没有诗。因为人具有七情六欲,便与周遭的人加以沟通交流,经常把自己的心情进行表达,达到心情舒畅、彼此相互了解,只能用唱歌的方式,再加自身的手舞足蹈,尽情唱得让人回肠荡气。如果遇到节日或者聚会时,人们可以大显身手,一展歌喉。或一唱众和,或对唱问答,或彼此竟胜,一片祥和景象。
网络图诗歌的发展
那时候,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唱的时间久了歌谣自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深处。在斗转星移的岁月里,歌谣也在不断地完善,使人们唯一解忧消愁的一种享受。歌谣后来发展为徒歌和乐歌两种。所谓的徒歌就是随口唱(清唱);乐歌就是配有乐器伴奏的那种,在节奏和正规方面比较规律化。乐器在中国很早就有,如土鼓、土槌儿、芦管儿等,也许就是乐器的最先。歌谣就是一人的机锋,多人智慧的精华。
到了《诗经》时代,开始出现了琴瑟钟鼓等乐器,已经变得丰富多彩了。重叠与复沓就是歌谣的生命,跌宕多姿的节奏也是构建在重叠之上的。随着又优化为歌词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逐渐的替代了重叠的位置。随着文字的出现,记忆中的歌词记录下来后,便是最初期的诗了。当时出现了专门奏乐和唱歌的乐工,在他们的不断加工就成了有歌词,有口授的唱本儿,这就是歌谣变为文字的缘由。
网络图诗歌的衰落
春秋时期的那些乐工,是卑躬屈膝侍奉富贵家族的人,就像古时的戏班子同样,负责的人被称作太师。他们主要是在各国使臣往来,宴会招待之际需要奏乐、唱歌的人。那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过于明显。贵族们所欣赏的歌曲是那些乐工,特意适合贵族们的雅兴所作的曲谱,贫苦百姓的徒歌是无法入选的。
太师们所搜集的歌谣大多数是乐歌,极少数是徒歌。但原本自然优美动听的徒歌,经过太师们的一番整理和加工之后,已经完全失去了那种原有的风格。太师们所保存下来的就是,贵族们在特种场面所用的,比如祭祖、宴客、开工、完工、出兵打猎时而作的诗,大概有300篇,当时通称“诗三百”。
到了战国七雄纷争割据之时,那些把自己的幸福构建在劳苦大众的痛苦之上的官僚势力,在排山倒海之势的历史变革中,已是树倒猢狲散,往昔的福报瞬间散尽。那些跪舔达官贵族的乐工们,已经狼狈逃窜不见了踪影。这就是物极必反的结局。后来,唯有仅存的三百篇歌词流传了下来,就是后来的《诗经》。
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一回,头一句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沧海桑田之自然法则。
齐帆齐第2期28天(6)篇10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