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读书人的三条道路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最高峰,书确实是本好书,但我不喜欢读,更不喜欢给学生讲这本书。
首先是书中人物不讨喜。
普通读者喜欢一本小说,肯定会喜欢书中的角色。我们会喜欢打虎的武松,喜欢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甚至会喜欢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但是儒林外史中的角色,很难让读者真心喜爱。可能书中王冕比较让人喜欢,但是他消极而隐遁的角色,真的不为现代人理解。
至于书中比较正面的杜少卿、庄绍光,其实也没有什么感染力。而六亲不认的匡超人、招摇撞骗的牛浦郎这些反面角色,更加没有人喜欢了。
其次,这本书让我最头痛的一点,就是书中对人物的称呼五花八门。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杜少卿一会儿叫杜少卿,一会儿叫杜仪;虞育德一会儿叫虞育德,一会儿又称作虞博士;庄征君一会儿叫庄绍光,一会儿庄尚志;马二先生要么称马静,要么呼马纯上,名字号傻傻分不清。若是没有同姓的还好,一有同姓的必搞混,书中对于名字号又只交代一次,如果记不得谁是谁,还要去前面反复翻找,导致大量情节全部错乱。
第三,《儒林外史》的剧情结构是没有主要的主角,而像是一根线把一串珍珠串联起来的思路。所以全书就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角色,能够一直承载读者的情感。这就导致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种“松气感”,就是说看到角色转换后,就没有那种与主角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迫切感,自然也没有兴趣一口气看完全书。
最后,作为老师,总希望通过一本书给学生们一些人生启示和成长建议,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向保尔学习钢铁般的意志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如《简爱》教给学生自立自强,尤其是女孩子培养独立的人格尤为重要。何况这是一本关于科举考试的书,可是读完整本书,我不知道该从哪个节点来给学生讲读书的意义。讲匡超人因科举从一个极善的淳朴少年变成极恶的卑鄙小人吗?讲严贡生的“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吗?还是讲科举培养的贪官污吏阴奉阳违如王惠、汤奉之流?
作为讽刺小说的最高峰,是小说内涵太高深,文字太高雅,意境太深远,不喜欢读是我才疏学浅。
不过,细读此书,还是隐约感受到作者在辛辣的讽刺之后依然给读书人指出了三条路:
第1回:王冕隐而不仕的山林生活被吴敬梓所称赞,为读者展现了他寻找到的第一条出路,所以将他放在了小说开篇的位置。
第2-30回吴敬梓先生对乌烟瘴气的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社会风气进行批判,对由此产生的科举迷和假名土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第31-46回塑造了一批贤人真儒来展现自己理想中的文人形象。
至此,开篇王冕"独善其身"式的出路己经变成了真儒士们"济天下"式的出路。这也是吴敬梓先生为文人们寻求到的第二条出路。
真儒贤士倡议集资修建泰伯祠,希望借助修泰伯祠这件事情能够达到转变社会风气、净化民心、重塑民众信仰的目的。但是"济天下"的美好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从第47回﹣54回,作者笔锋一转,又开始批判"全无礼义廉耻"的社会风气。
第55回:吴敬梓将探寻的目光转向下层百姓之中,他发现下层民众中有一些隐于市井的"奇人"。这些民间"奇人"有自食其力的手艺,又有高雅的爱好,摆脱了读书人这一身份的限制,这既比王冕"独善自身"的生活安稳平静,又比贤人真儒们"济天下"的追求现实自由,这是吴敬梓为文人们寻求到的第三条出路。
所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给读书人指出了三条路:
文人隐居山林寻求宁静;
真儒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奇人隐于市井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