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以礼__荀子论修身 (三)
06 止乎礼,由士人而君子而圣人
骏马一日而能千里,劣马跑十天也能到达千里之外。如果是打算穷尽无限的远方,追寻没有尽头的天涯海角,那么即使跑断筋骨,终身也不可能达到。如果是有一个固定的目标,那么千里之外虽然遥远,或快或慢,或先或后,怎么会不可以达到呢?
不懂得依据先王之道修身的人,是试图穷尽那些无穷无尽、虚无缥缈的东西呢?还是应该心中有确定的目标,行动上有所不为呢?审视“坚白、同异、有厚无厚”这些命题,不是不能弄明白,但是君子不去做这样的辩论,因为这是君子所不为的;观测天象以决政事,这样的做法,不是我们不能去诘难,但是君子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君子所不为的。
所以学习上所谓的“止”,是说目标固定在那里,我们采取行动去接近它。那么,或慢或快,或前或后,为什么不同样可以实现目标呢!一步一个脚印不停息,跛脚的乌龟也能爬行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丘陵高山就能耸立在我们面前;先压制住水源,然后开拓沟渠分流,长江黄河也可会枯竭。(但是),如果一会前进一会后退,一会左一会右,那么用六匹骏马拉的御驾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人与人之间在才能和性情方面的差异,怎么会有跛脚的乌龟和御驾之间的差距大呢?但是,跛脚乌龟能到达目的地,御驾却到不了,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有的人行动了,有的人没有行动。即使路途很近,不走就到不了;即使事情再小,不去做就不能完成。
那些不注意修生平时显得闲散的,他们对先王之道的领悟是不可能深刻的。崇尚善法,并努力学习效法的,可以称为士人;奉行善法,志向坚定并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将先王之法与自身融为一体,永不失去光辉的,是圣人。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先王之法,言行就会显得粗鄙,不知所措;若果一个人了解一些先王之法,但不能专注于其内涵,言行就会显得做作不自然;遵循先王之法,而且能够深刻领会它的内涵,融会贯通,才会给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感觉。
礼是用来端正我们的言行举止的,老师是教授我们真正的礼法,纠正我们在礼法学习和实践中的偏差的。没有礼,用什么标准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呢?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们怎么知道真正的礼法应该是如何的呢?礼法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就遵循,这样我们在现实中的情形就合乎礼了;老师教导我们,我们能够做出恰当的回应,如此,则我们的见解就和老师一个水平了。实际的言行都合乎礼,认识水平都达到了老师的程度,这样就是圣人了。
所以,不遵从礼法,就没有行为标准;不遵从良师,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不遵从礼法和良师,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盲人辨色,聋子辨声,其结果除了放诞没有规矩,就没有其他了。
所以,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礼法。良师用自己的形象给我们树立合乎礼法之言行举止的榜样,关键问题我们都要止于礼,以礼作为行为规范,以礼作为修身的目标。《诗经》说:“不知道礼法的存在就不能理解礼法的真义,礼法是顺应天地法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