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第21节——思维弹性: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2024-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姐手记

前面我们学习了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又学习了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和正念思维。它们就像一条河流的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能让思维像河一样流动起来。

那么,思维究竟是怎么进化的么?

海贤老师在开始学心理咨询时,老师告诉他: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他当时感觉老师只是提醒他一个早就知道的常识罢了。于是他想:“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强项。”

研究对话久了,海贤老师慢慢理解了,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开始,是以为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发现,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又开始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最近,才开始能听懂别人的话了。

听听一对夫妻的说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根本就没听到妻子的话,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丈夫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自己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不会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倾听吗?”

倾听的要诀,要做好很多事你并不知道的准备。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

而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他以为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听到别人说的话,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为什么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可以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就像心理咨询做的只是局部的工作,我们所讲的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真理。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很容易,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套用上面的三重境界就是

第一重,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知道它是有错的,就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海贤老师在青春期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敏感内向的人,并且为此苦恼。他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有些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对“敏感内向”这个标签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的第一个阶段。

学习了心理学后,他会努力去寻找一些例外。他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有困难,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时他很放松,而且他很享受别人听我说话。这时,海贤老师就有意识地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

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海贤老师又开始跟人说,自己就是一个比较敏感内向的人。

有意思的是,他的读者很接受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有读者说:“老师,我也是敏感内向的人,我看到你感觉特别亲近。”

有时候他会主动跟人说:“我比较敏感内向,万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还请多照顾。”

这时候,他不仅因为这个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还认同了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的第三个阶段。

能认识到我们所了解的,永远都只是局部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进一步的探索剩下的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既是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自我发展的空间。

所有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只不过,我们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同时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比如我们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自己的知识;

“我们应该变得更聪明一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这也是自己的知识;

“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个佛系青年”,这些都是自己的知识。

问题是,是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的真理呢?如果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的空间在哪里呢?

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

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是很痛苦的经历,相比于固守某些所谓“绝对真理”,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而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